发布时间:2011-05-0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一)常见杂菌及防治措施
黑木耳的病害主要表现为杂菌的侵染,常见杂菌有:
1.木霉:木霉污染,初期菌丝为白色,后逐渐产生绿色孢子而变成浅绿色,进而成为深绿色。木霉主要发生在菌种瓶(袋)未萌发的料内和没有彻底清除的耳基上,若不及时处理,扩大蔓延很快,病区木耳菌丝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培养基灭菌要彻底,菌袋出耳期间发生木霉,可先将菌袋置于阳光下晾晒1~2天,再用0.2%或0.1%高锰酸钾或0.2%多菌灵溶液喷洒消毒。
2.毛霉生根霉:初期为浅白色在25~35℃条件下,其菌丝及假根长入培养基后向上伸出较长的孢子柄,顶端为黑色孢子襄。其危害是隔绝氧气,争夺养分和水,分泌毒素,影响黑木耳菌丝的生长。
防治措施:参照木霉防治措施。
3.链孢霉:初期菌丝浅白色,菌丝生长速度极快,前期易在袋内产生浅黄色积水,并在袋口或塑料袋破裂处形成白色块状原基,成熟后变为桔红色粉状孢子。链孢霉主要危害是与黑木耳菌丝争夺营养。多在生产木耳菌袋时发生,对菌袋生产威胁很大。
防治措施:黑木耳菌袋生产,尽可避开高温季节,在接种方法上宜采用套袋法,避免菌袋间互相污染。发现链孢霉应及时捡出。并在其场地喷打0.2%多菌灵或漂白粉溶液。
(二)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代料栽培黑木耳害虫的危害较少,在菌种生产和栽培室常见到的害虫有:
1.线虫 线虫是一种无色的小蠕虫,体形很小,仅1毫米左右,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线虫危害木耳菌丝,使培养料产生一种暗色潮湿没有木耳菌丝的病区,常产生刺激性的气味。用甲基臭熏蒸可以杀死线虫,浓度为每小时600毫克/升。
2.跳虫 跳虫是一种弹尾目的昆虫,看起来好象烟灰一样,又叫烟灰虫。危害食用菌的主要是紫跳虫,跳虫体长2―3毫米,全身紫黑色。主要危害子实体。如栽培养室发生跳虫,可喷0.1%的鱼藤精或除虫菊脂(1:500~2000)。
(三)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黑木耳的“流耳”(又名“醣性耳”或“水烂耳”)是细胞充水破裂的一种生理障碍现象。黑木耳在接近成熟时期,不断地产生担孢子,消耗子实体里面的营养物质,使子实体趋于衰老,此时遇到过大的湿度极容易溃烂。在温度较高,特别是湿度较大,而光照和通气条件又比较差的环境中,子实体常常发生溃烂。受细菌和害虫的破坏也是造成耳片溃烂流失的原因。在子实体生长时期,要加强管理,及时采收。除搞好预防之外,可试用25单位/亳升浓度的金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或者500倍液的代森锌(或退菌特)溶液喷雾,防止“流耳”。如果已经出现“流耳”,应当及时把木耳采摘下来,快速干制,以减少损失。流耳用小刀刮除,用毛刷蘸水洗刷流耳部位,清除粘附于耳上的胶质物,以利幼耳生出。否则,不易生耳。
(四)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防治黑木耳的病虫害,要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综合防治。在栽培生产中,应当加强实地观察,探索、研究和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以便采用相应措施,做好防治工作。
上面讲到的几种杂菌、害虫及病状的发生与危害,具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共性,即大多数喜欢生活于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光照不足、空气不新鲜的环境中。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应当尽可能选择良好的栽培场所,严格加以清理,保持卫生,减少病源,给黑木耳创适宜的生活环境。
其次,要大力提倡早接,使黑木耳菌丝体优先占据培养基,减少杂菌的入侵机会。实践证明,凡提早接种栽培的耳袋,出耳率高,生长发育快,杂菌少;而晚接种的耳袋,杂菌往往很严重。
再次,要加强科学管理,调节好栽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注意通风光照程序,加强通风管理,保持栽培场所空气清新。要不断地割除耳场的茅屋草,清扫害虫躲藏的地点,使害虫和杂菌不易繁殖。若在耳场四周挖一道小沟,灌注清水,对防止害虫入侵有一定效果。经常晾晒耳袋,可以用紫外线杀灭虫卵和杂菌孢子。轻度发生杂菌耳袋可涂刷1~3%生石灰液,也有防止杂菌入侵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及时采收成熟的黑木耳,以防成熟过度自隔分解,引起病害蔓延。
综上所述,加强人工管理,不断地革新栽培技术,是防治害虫、杂菌的一个有效措施。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可施用化学药剂。施用的药物要考虑不防碍黑木耳的正常发育,且施药后黑木耳无残毒。
如果栽培场所已经发生了害虫,可试用安全有效地低毒低浓度的药剂进行防治,做到“治早、治小、治了”,把害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现在已经被应用于防治黑木耳害虫的农药有:敌敌畏、敌百虫、滴滴涕、乐果、鱼藤精、鱼藤粉、三氯杀螨砜、退菌特、马拉硫磷(4049)、六六六粉、漂白粉、生石灰及茶籽饼等。这些药物的杀虫效果都很好。在配制和施用时,要按照该药的使用说明进行,不可随意加大浓度,否则,不仅影响黑木耳生长发育,还会留下残毒。施药最好是在采耳之后进行,避免黑木耳直接承受药液,减少药害。
耳袋上的害虫较多时,应设法驱防,减少危害。把耳木放进清水里浸泡几个小时,能够浸除耳木上的害虫。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