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症状:
不侵染菌丝体,只侵染子实体,但可沿菌丝索生长,形成质地较干的灰白色组织块。染病的菇蕾停止分化;幼菇受侵染后菌盖变小,柄变粗变褐,形成畸形菇;子实体中后期受侵染后,菌盖上产生许多针头状大小、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成灰白色凹陷。病菇常表层剥落或剥裂,不腐烂,无臭味。病程约14天。
菇蕾受侵染后,其症状表现与疣孢霉湿泡病的症状相似,病茹蕾不能进一步分化而形成不规则状的菌块组织,直径1-2厘米,白色,但质地较干,后期没有褐色汗液渗了,不散发臭味,逐渐干缩,所以称为“干泡病”。
褐斑病早期发病时,可使蘑菇原基发生畸形,侵染幼菇时,可使菌柄或基部出现褐色条纹,菌盖上布有褐色斑点,病菇向一侧生长,切开病菇观察,其组织内部呈黄褐色、干燥、松散状,菇体不腐烂、无臭味。
感病菇体在菌盖上产生不规则的针头状褐色斑点,斑点扩大并产生凹陷,凹陷处呈灰白色,为轮枝霉孢子,后期感染菇柄,使菇柄变粗,外层组织剥裂,菇盖变小,歪斜畸形。
发病原因:
覆土带菌为最初侵染源,菇房中的传播主要是喷水、溅水、昆虫、工具、操作和气流等
菇房高温(20℃以上)、高湿(90%以上)及通风不良有利此病发生,菇蕾自受侵至显症只需10天,而菌盖上褐斑症状出现只需天3-4天。
该病初发时可能由于土壤中残存的和空气中飘浮的病原孢子萌发所致,而发病后的迅速蔓延则是通过人体、工具、虫类甚至喷水时溅水传播。
防治措施:
搞好菇房卫生,防止菇蝇、菇蚊进入菇房。菇房使用前后均严格消毒,采菇用具用前用4%的甲醛液消毒,覆土用前要消毒或巴氏灭菌,严禁使用生土。覆土切勿过湿。发病初期立即停水并降温至15℃以下,加强通风排湿。及时清除病菇,在病区覆土层喷洒2%的甲醛或0.2%多菌灵。发病菇床喷洒0.2%多菌灵溶液,可抑制病菌蔓延。
在局部发病时,及时将病菇清除或用盆钵、塑料袋盖住并挖除,防止病菌孢子扩散,停止喷水1-2天后,对床面喷淋50%多菌灵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防治措施:菇棚的处理可参考褐腐病。双孢菇生产提倡二次发酵技术;对覆土材料应进行常规杀菌处理;菌袋进棚后或鸡腿菇、双孢菇覆土后,地毯式喷洒一遍150倍百病去无踪;发病初期,连续喷洒100倍百病去无踪2次以上;危害比较严重时清理所有病菇,停止用水,通风干燥,将病菇焚烧,继之清理料面并涂刷50倍百病去无踪(将病菇于坑内焚烧,继之清理料面并涂刷5%甲醛或2%蘑菇祛病王);对所有可能带菌的工具、材料等均使用600倍多菌灵溶液洗刷(;同时对害虫进行一次彻底杀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