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3-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猪苓,别名猪屎苓、鸡屎苓、地乌桃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徐锦堂教授等曾在山西古县进行了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研究,并取得了成功,为我国猪苓由野生变家种,尤其是林地栽培奠定了基础。随着猪苓药用范围的扩大,野生资源已濒临枯竭。因此,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成为解决猪苓野生资源枯竭的攻关难题。现将猪苓林地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栽前准备
1.1 培育蜜环菌菌枝 猪苓生长周期较长,种苓需3年,商品苓一般需4~5年。要求在生长期内,均有丰富的营养供给。因此,供蜜环菌生长的树棒每窝5根,长50~60cm,直径8~10cm,如果以培养商品苓为目的,菌材直径要求在10cm以上,以供长期营养消耗。树棒按要求锯好后,在两侧或三侧砍鱼鳞口;培养好的蜜环菌种,一般每窝1~1.5瓶或培养好的菌枝1.0kg;树枝每窝1.5~2.0kg,要求直径在1.5~2.0cm,长15cm左右;如果栽培前已培养好蜜环菌材,则用它与种苓伴栽,可降低生产成本。栽培坑底铺放杂木树的枯枝落叶一层,压实厚08~1.0cm,栽培层中要夹放腐殖土。
1.2栽培场地选择
1.2.1 林相选择 根据野生猪苓调查及略阳、留坝等县的栽培经验,海拔800~1400m的林地均可栽培。1000~1300m半阴半阳稀疏林下,为栽培的最好环境。栽培林相以杂灌林、次生阔叶林、混交林,树种以桦树、泡桐、杨树、构树、马桑、葛根条、苦桃树、竹林、栎树、板粟、七里香、野樱桃等不含油质的树种均可。木质越疏松,蜜环菌发菌越快,能使栽培当年猪苓早期接菌,接菌菌核越多,产量越高,可提早采收期。木质越硬实,蜜环菌传菌慢,但耐腐朽,可延长猪苓生长期。
1.2.2 山势山向 海拔在800m以下不宜猪苓生长;800~1000m可以栽培,应选早阳坡山林栽培,遮蔽度应在七阴三阳;海拔在1000~1300m应在半阴半阳稀疏林下栽培;海拔1400m以上,地处高寒,应选阳山,晚阳山,遮蔽度为三阴四阳。总之,海拔越高,日照时间应该越长,有利于提高地温,猪苓生长良好;阴湿度较大的环境,不利于猪苓生长。原始密林,顶风山、干坡梁、山顶山嵴均不宜栽培。
1.2.3 土壤土质 土壤要求湿润、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高的沙壤土,如黄沙壤、黑沙土等。石渣土、粘土、黄泥土均不宜栽培。土壤pH6.0~8.0。
1.3 种苓选择 选择菌龄短的小黑苓或灰苓做种,白苓不能做种。灰苓菌丝幼嫩可全部做种,黑苓应选菌丝为白色或浅黄色,手捏菌核有弹性。较大的种苓可从细腰或离层外掰成小块栽培。
2 下种栽培
2.1 栽培时间 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但猪苓和天麻一样,都应在它休眠期栽培为宜。冬季栽培时间在11~12月,春季栽培时间在2~3月,但以春季栽培最好。因为当年萌发的新苓,即白苓经越冬后都变为灰苓,白苓变灰后就可作种子用。如果在冬季栽培,当年形成的白苓尚未完全形成灰苓,不能做种,而且在挖种或栽培时容易碰烂,损失较大。
2.2挖 坑 为避免杂菌污染最好一窝一坑。在乔木林下或杂灌林小树丛间挖坑,坑深30~35cm,宽70cm,长110~120cm。坑内最好有大量的细树根或须根,但大面积栽培时,不可能每坑都有树根。因此,在林中可连片挖坑。在山坡林地,采用环山梯地式栽培,挖成深30~35cm,宽70cm,长可依地形而定槽沟,沟内连续摆棒,每放5根棒为1窝,窝间隔10~15cm,或少放一根棒。如坑内遇较大的侧根,不可挖断,可在侧根上砍些鱼鳞口,以便蜜环菌侵染。
2.3 摆棒下种 坑挖好后刨平坑底,先铺一层树叶或枯枝落叶(树叶、枯枝落叶等先要用水泡透或洒水使其湿透),压实厚约1cm。
摆棒下种有3种方法:其一是菌枝加树棒伴栽。将备好的树棒5根摆在压实树叶上,棒间距10cm。将种苓250~300g放在棒两侧和两头紧靠棒。取新培育的菌枝1.0kg,夹放在种苓两侧和树棒间,一端须紧靠接种苓或鱼鳞口,然后在菌枝、种苓及树棒间空隙处填加树枝节1.5~2.0kg(栽前须浸泡)。粗细搭配,压实填满,然后加腐殖土将树枝间空隙填实、盖平,不能留空洞,否则在空洞处易积水造成杂菌感染;其二是蜜环菌种、树棒伴栽。又称“猪苓菌核和蜜环菌纯菌种伴栽法”,用棒、用种和栽培方法均与菌枝树棒伴栽法相同,但是每窝用蜜环菌菌种1~1.5瓶,既省劳力操作简便,又可有效防止杂菌感染;其三是菌材加新棒栽培。与前两种方法不同的是用2根新培养的菌材加3根树棒,或3根菌材加2根树棒。此法蜜环菌传菌慢,猪苓所需营养接替不及时,影响产量。
在栽好猪苓菌核的坑上,盖15cm土层。坑面要平,不垒顶,便于保土、保水、保墒。如果采用环山梯地式栽培,则应先挖成水平梯地后挖坑或沟栽培。但严防由上面台阶挖下来的土盖在下面台阶坑(沟)上,加厚封顶盖土层,使猪苓透气性差,生长不好。
2.4 栽后管理 猪苓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干旱高温对其影响很大,应及时补水或增加覆盖物。猪苓怕积水浸泡,排水不畅,湿度过大,会引起猪苓腐烂。栽后如果雨水过多,要及时挖沟排水。在暴雨后及时检查坑面,补土覆盖,防止露棒。
在低海拔地区,夏季地温高,注意遮阳。在高海拔地区,因气温和地温过凉,特别是光照不足时,要及时砍掉过密的树枝,增加光照度,提高地温。同时,要及时清除坑面杂草,因杂草吸水易造成土壤干燥;另外遮蔽度高,在高海拔区易使地温降低。
防止人畜践踏造成猪苓散架与蜜环菌脱离,停止生长。
猪苓的生长周期较长,2~3年只能长成种苓。虽有黑苓,但因刚由灰苓转色或只生长1年,菌核较软,菌丝较嫩,含水量高,折干率低,商品质量差。真正得到上品猪苓,至少得长5年。栽培用的树棒,如果直径在10cm以下,2~3年其木质纤维被蜜环菌全部分解利用,如不能及时渤口新棒,菌材或树枝,蜜环菌营养源得不到及时补充,猪苓便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因此,从第3年春天开始每年要在坑面栽培层加一层树棒,菌材或树枝落叶,为长出地面的猪苓提供营养。一般情况下,如果在开始栽培时用棒大,树枝多,基本能保证3~4年不腐朽而保证其营养。
病虫害防治,较常见的是杂菌影响蜜环菌的生长。虫害主要是蛴螬,咬食菌材、蜜环菌菌丝和幼嫩的猪苓菌核。有害动物如鼢鼠、野猪等,打洞、毁窝破坏猪苓生长。防治杂菌主要严格控制菌种、菌材带杂菌。栽培时填实栽培层的空隙,不能有漏洞。害虫如果发生严重,可用90%的敌百虫1000倍液,在窝内喷洒防治。
3 采收与加工
猪苓栽培后如需种苓,则3年采收,大部分为种苓,少部分为商品苓。如需商品苓,则5年后采收,大部分为商品苓、少数为种苓。种苓可用于扩大再栽培。商品苓则用来加工入药。将商品苓去掉泥土,晒干或烘干即可。
猪苓林地栽培技术是在海拔800~1400m的林中进行,树棒、树枝、枯枝落叶可就地取材,方便易行,避免花费很多劳力进行搬运,节省了劳力也节省了费用;林地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具有猪苓生长的良好基质,既有利于蜜环菌生长繁殖,又有利于猪苓生长繁殖;林地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树根,尤其具有丰富须根,为蜜环菌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猪苓生长不断提供丰富的营养;凉爽林地是猪苓生长遮阳的天然屏障,既遮阳,又透风透气透光;林地树木在每年秋冬季节有大量的枯枝落叶覆盖地面,为猪苓坑面增添了覆盖物,有利于保温保湿,这些覆盖物腐烂后又增加了土壤中的腐殖质,使猪苓不断获得营养;林地栽培不与农业争耕地,充分利用了林间空地,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使用率。(作者:李树森 来源:国家科技信息服务网北京节点)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