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7-2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北京地区种植双孢菇,9月-11月和次年4月~5月为出菇期。双孢菇的出菇管理可分为秋菇、越冬菇及春菇3个不同时期,其中秋菇占总产的70%以上,应作为管理的重点。目前正值秋季出菇管理的关键,生产上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1、水分管理:关键要控制好用水量。用水恰当,菌丝生长旺盛,子实体发生多,出菇潮次增加。用水过多,会造成菌丝萎缩,蘑菇子实体出现“锈斑”、“红根”等。用水不足,则子实体不饱满或表面有鳞片。一般秋菇前期每潮菇长到黄豆大小时,喷一次重水,以供应下一潮菇所需要的水分。采菇前后不要立即喷水,以免影响菇体质量和下一潮菇的形成。秋菇后期,气温下降,出菇量减少,喷水量应减少,一般为0.5公斤/平方米左右。喷水最好在夜间或早晚进行。
2、温度管理:出菇期菇棚温度应保持在18℃-20℃,较低温度下蘑菇子实体肥厚,不易开伞,品质较好。秋菇前期,当棚温高于18℃时,可采取夜间通风、棚四周喷水、加厚遮阳层等措施降低棚温。秋菇后期,当棚温在12℃以下时,可采取中午通风、夜间加厚草苫、用黑白双层膜等措施提高棚温。
3、通风管理:双孢菇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呼吸作用更为旺盛,排出的二氧化碳多,耗氧量大,因此出菇后菇房内必须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尤其在早秋,气温偏高,通风不好会导致子实体发育不良。菇棚门窗挂草帘,并在草帘上喷水,这样在进行通风的同时也能保持棚内的湿度,还可以避免热风直接吹到菇床上。秋菇后期气温较低,出菇少,可减少通风量,以保温为主,防止开伞。菇房通风应在夜间或雨天进行。
4、采后管理:每次采菇后,应及时用镊子挑除床面干瘪、变黄的老根和死菇,以防霉变引发病虫害。每次挑根后,及时补土,以避免喷水后小穴内积水,影响菌丝生长。菌床经过一段时间的出菇后,营养物质不断消耗,菇形变小,必须结合喷水喷施2%石灰水和追肥。常用追肥有三种:①2-5%工业粗制葡萄糖或砂糖;②0.02%酵母粉液;③0.5%尿素、磷酸二氢钾等。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