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1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秀珍菇与姬菇是近年来十分受消费者欢迎的两类新型食用菌,秀珍菇又称为环柄侧耳,子实体单生,柄白色、盖淡褐色,姬菇也称黄白侧耳,子实体复瓦状丛生,柄白色、盖铅灰色,菇肉较肥厚。两种菇与平菇一样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但因其适宜采摘期较早,子实体幼嫩、爽脆、口味鲜美,适合炒食、作菌菇汤和火锅原料,而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大力欢迎,宁波市场的消费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目前产品多来自上海、杭州等地,本地栽培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为促进本地栽培产业的发展,以求为市场提供新鲜、优质的秀珍菇与姬菇产品,丰富市场供应,现将两类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栽培原料与配方
由于两种食用菌的生长习性比较相似,可以根据当地原料供应情况应地制宜地选用以下配方之一进行栽培:
1、杂木屑83%,麸皮15%,石膏粉1.5%,石灰粉0.5%;
2、杂木屑58%,棉杆壳30%,麸皮10%,石膏粉1.5%,石灰粉0.5%;
3、杂木屑44%,棉杆壳44%,麸皮10%,石膏粉1.5%,石灰粉0.5%;
4、玉米芯屑73%,棉杆壳15%,麸皮10%,石膏粉1.5%,石灰粉0.5%;
5、玉米芯屑83%,玉米粉5%,麸皮10%,石膏粉1.5%,石灰粉0.5%;
6、玉米芯屑58%,玉米杆30%,麸皮10%,石膏粉1.5%,石灰粉0.5%;
二、栽培季节安排
秀珍菇出菇温度15-30℃,多数菌种最适出菇温度为18-24℃。姬菇12-28℃,多数菌种最适出菇温度为16-22℃。适宜的自然出菇季节为:9月下旬~元月中旬,2月下旬~5月上旬。本地可以考虑春秋两季栽培,秋季栽培:5月初制母种,5月下旬制原种,7月下旬制栽培袋。春季栽培:9月中旬制母种,于10月中旬制原种,12月中旬制栽培袋。
三、栽培方式
秀珍菇和姬菇母种为试管种,原种可以采用750ml菌种瓶或17×35cm聚乙烯熟料菌种袋制作,栽培袋则按栽培方式不同采用17×30cm或17×45cm聚乙烯或聚丙烯菌种袋。栽培方式:
1、短袋床栽:采用17×30cm菌种袋,单头接种,塑料套环加棉塞或尼龙绳封口,常压灭菌单层排列培养,菌丝发满袋后7~10天开袋出菇。
2、短袋床-地栽:采用17×30cm菌种袋,单头接种,塑料套环加棉塞或尼龙绳封口,常压灭菌单层排列培养,菌丝发满袋后7~10天开袋出菇。头潮菇采收后脱袋,单层平放排列于地床,上覆3cm左右细土,继续出菇。
3、墙式栽培:采用17×45cm菌种袋,两头接种,塑料套环加棉塞或尼龙绳封口,常压灭菌,10~12层“井”字型排放培养,菌丝发满袋后7~10天两头开袋墙式排放出菇,每两排为一堆,堆间隔15~20cm,堆高1.5m左右。头潮菇采收后,在堆间填充细土,顶部留10cm左右浅沟盖上地膜,沟底每隔10~15cm打一小孔,沟内保存5~8cm水层,以保持填充土湿润,保证持续出菇。
四、主要栽培技术
1、装袋灭菌接种:按配方称取培养料,边搅拌边加入清洁水,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0~62%(单手紧握培养料有1~2滴水滴下),应注意培养料搅拌均匀含水量适中。装袋要求均匀,紧实度适中上部略紧于下部,采用常压灭菌(98~100℃,保持10小时)。灭菌后待料温冷却至25℃以下时及时接种,接种方式为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接种,菌种接入时应在袋口中间打洞,以利发菌和出菇。
2、菌丝培养:菌丝培养可以安排在室内床架或地上,也可在室外荫棚内进行,要求地势高燥,远离污染源,保持气温25~28℃和空气湿度60%以下,发菌过程中运行培养室内有自然散射光,但应仅应避免阳光直射菌种袋。如采用尼龙绳封口的需在菌丝发至袋口下1cm左右高度时进行打孔和翻堆(床),同时挑出杂菌污染的菌袋。
3、开袋:菌丝发满袋后经7~10天后熟即可开袋,方法为将袋口一端的塑料袋沿颈圈割去即可。
4、出菇管理:出菇期间应保持16~24℃菇房温度,如菇房温度低于15℃,则菇蕾难以形成,可通过晴天适当减薄覆盖物或菇房加温等手段提高温度;但如高于30℃时,不但不能出菇还可能导致幼菇和菌丝死亡,必须及时通过加厚遮阳物、开窗通风、在地面与房顶喷水等措施进行降温;菇房湿度应保持在90%左右,不低于85%,湿度过低可采取地面浇水、空中喷雾等方式增湿,但避免向袋口和幼菇体直接喷水,否则易造成菇蕾变黄死亡。
菇房通风换气可结合喷水适当进行。但保持菇房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菇柄的长度。另外,茹房的光线强度对子实体色泽有直接的影响,一般菇房内仅需少量的自然散射光即可,光线强可导致菇色加深。
5、采收与转潮:一般秀珍菇和姬菇子实体生长至菌盖直径2.5cm左右,盖边缘内卷?孢子尚未弹时就可采摘。采摘后应及时去除子实体残留物,进行适度的搔菌,补充培养料水分,养菌3~5天后,有条件的菇房要创造5℃以上的温差维持24小时,以促进转潮和保持下批菇出菇整齐。
6、病虫害防治:秀珍菇和姬菇栽培中出现的主要病害有竞争性杂菌和侵染性病害两类,前者主要通过制种和培养过程中的严格消毒和规范操作来防治,后者则需通过引进高质量菌种和规范栽培管理来预防。如发生小范围杂菌侵染,可采用挑出深埋、喷洒1000倍多菌灵药液消毒等方式进行处理。
平菇眼菌蚊、瘿蚊、菇蝇等害虫是秀珍菇和姬菇栽培的主要虫害,生产上也应以预防为主。栽培前必须搞好菇房环境卫生,每次采菇后应及时将残留的菇根、死菇清理干净,上季的栽培余料应及时运至远离菇房的处堆制成有机肥。也可时常在菇房四周喷洒一些敌敌畏等药剂加以驱避。如发现为害,应在一潮菇采收完后采用8000IU/毫克Bt制剂500倍、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2000—4000倍、5%氟虫腈(锐劲特)1000倍、80%敌敌畏300-400倍或75%灭蝇胺3000防治。菇蚊、菇蝇、菇蚋类的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适宜采用灯光诱杀,如黑光灯(灯下放一有少量0.1%敌敌畏的收集盘),也可简单地采用白炽灯三面围上涂有柴油的塑料布诱杀。
姬菇又名小平菇、白黄侧耳、紫孢侧耳、紫孢平菇,学名:Pleurotus cornucopiae(Paul.ex Pers.)Rolland. ,英文名:branched Oyster Mushroom(or fungus).,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姬菇形态优美,质地脆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糖分、脂肪、维生素和铁、钙等微量元素,长期食用,有降低高血压和降低胆固醇含量的功能。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性
姬菇是平菇的一种著名商品菇,具有盖小柄长和味道鲜美、口感脆嫩的特点,其形态特征是:柄长4 cm~8cm,菌盖直径0.8 cm ~2.8cm。菇盖灰色、灰褐色或灰白色,菇柄白色。
(二)营养特征
姬菇属木腐菌,菌丝生长快,分解能力强,对营养物质要求不太严格,许多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的农副产品下脚料均可作为它的生产基质。
1、碳源 碳源是姬菇最重要的营养源。栽培中,大多数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农副产品,均能作为栽培姬菇的主要碳源,如棉籽壳、玉米芯、棉花秆、黄豆秸等。但以棉籽壳栽培产量最高,生产中应用最多。补充碳源有葡萄糖、蔗糖(白糖、红糖均可),一般注水时加入,比例为0.1%~0.4%,可明显提高后期姬菇产量。
2、氮源 氮源分有机氮和无机氮两种,姬菇菌丝优先利用有机氮。因此,生产上一般采用各种天然含氮量较高的物质作氮源,如麸皮、玉米面,麸皮添加比例为2%~5%,玉米面2%~3%,生产实践证明,添加适量玉米面可明显提高姬菇产量,但由于其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易引起霉菌污染,故早秋气温较高时播种不宜加入。补充氮源主要有磷酸二铵、尿素两种,拌料、注水均可加入,料中含氮量较高,可增加姬菇幼蕾数量,达到增产目的。磷酸二铵一般添加比例0.2%~0.6%,尿素添加比例0.1%~0.3%。
3、矿质元素 姬菇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磷、钾、镁、钙等常量元素,还需要铁、锰、铝、锌、钼、钴等微量元素,适量添加,可以增加产量并改良品质。常用矿质添加剂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生石灰、磷酸二铵等。
(三)环境条件
1、温度 温度是影响姬菇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姬菇不同发育期对温度要求不同,菌丝体在2℃~36℃的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但以25℃~28℃生长最适宜,30℃~33℃菌丝生长虽快但较细弱,超过35℃菌丝生长不良。40℃高温持续2小时,菌丝死亡。
姬菇属中低温出菇类食用菌,出菇温度2℃-24℃,最佳出菇温度8℃~15℃,低于5℃出菇量小,生长慢且易出现畸形,菌柄变黑呈水浸状,菌盖霜白色,鲜食尚可,不能用于加工。高于16℃菇体生长快,但菇质较差,不易贮运。另外,姬菇属变温结实类真菌,子实体分化要求变温刺激,昼夜温差最好保持6℃~8℃,温差过小(2℃~3℃)菇体生长慢,菇质差。这一点,严冬出菇时必须注意,因严冬棚温一般保持在5℃~8℃,昼夜温差很小,应结合通风,人为拉大温差。
2、湿度 水是姬菇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0%~65%,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姬菇栽培一般为生料袋栽,对培养料含水量要求较为严格,含水量较低时,发菌虽快,但出菇困难,产量低;含水量过高发菌慢,发菌中后期菌袋积水易引起霉菌、细菌感染,造成发菌失败。因此,拌料时加水量一定要严格,不可随意添加。
出菇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以65%~70%,空气相对湿度80%~95%为宜。空气相对温度低于70%,子实体干燥粗糙;低于60%幼蕾易干枯死亡;高于95%,姬菇易变色腐烂,造成杂菌滋生。
3、光照 姬菇是需光性真菌,但不同发育阶段对光的要求不同。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光线太强反而不利菌丝生长,因此,发菌阶段必须采取遮光措施,保持发菌场所黑暗或弱光,但子实体形成和发育必须有散射光刺激,适宜的光线,姬菇色泽新鲜,菇形园正。需光强度,一般以20LX~100 LX为宜,需光强度比平菇要弱一些。光线过强(超过200LX)菇蕾易枯萎死亡。
另外,姬菇具有向光性,长时间受到单侧光刺激易向光弯曲,为此受到均匀的散射光或变换相反方向的光照刺激是必需的。
4、空气 姬菇是好气真菌,菌丝生长阶段,较高浓度的CO2(0.03%~0.2%)能刺激菌丝生长,但浓度过高菌丝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子实体发育阶段对CO2浓度极为敏感,需要一个较高且恒定CO2浓度的环境。CO2浓度过高,子实体受到毒害,导致畸形,甚至死亡;浓度过低,子实体柄短,盖大,达不到优质姬菇的目的。
5、酸碱度 姬菇适宜中性偏酸环境生长,菌丝生长最适宜PH值为5.5~6.5之间,但姬菇菌丝对碱性环境耐受力很强,这对抵御杂菌污染很有意义,而且装袋播种后,由于培养料的发酵和菌丝生长均产生酸,可使袋内培养料的PH值在短时间内显著下降,达到姬菇宜于生长范围,故生产中往往在培养料中加3%~4%的生石灰,调节培养料PH值达8.5左右,再装袋播种。
二、栽培与管理技术要点
(一)栽培配方
配方一:棉籽皮88.3%~92.3%,麸皮3-5%,石膏1%~2%,石灰3%~4%,磷酸二铵0.5%,硫酸镁0.1%,克霉灵或多菌灵0.1%,料水比1:1.20~1.40。该配方为姬菇产区常用配方。
配方二:棉籽皮93.3%,麸皮4%,玉米面2%,磷酸二铵0.5%,硫酸镁0.1%,克霉灵或多菌灵0.1%,料水比1:1.20~1.40,该配方适于气温较低时采用,早秋不宜采用。
配方三:棉籽皮54.5%~74.5%,玉米芯20~40%,麸皮5%,尿素0.3%,硫酸镁0.1%,克霉灵或多菌灵0.1%,料水比1:1.3~1.5。该配方为高产高效配方,试验证明比棉籽皮单一主料配方增产15%~20%。
(二)配料
早秋栽培(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培养料可发酵处理,将配好的料按料水比 1:1.4拌水均匀后,将料堆成宽1m,高1m,长不限的料堆,表面稍拍实后,按30cm×30cm的行穴距扎直径5~8cm的孔,以利通气,料堆覆盖塑料膜保温保湿。建堆后1~2天,料温可升至60℃左右即可翻堆,以后每天翻堆一次,共翻2~3次,每次翻堆后,料堆表面应喷洒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或辛硫磷500倍液杀虫。一般发酵4~5天即可散堆降温,当料温降至30℃左右时即可装袋播种。
晚秋栽培(10月中旬至11月底)可生料栽培,将配好的料按料水比1:1.20~1.30拌匀后,堆闷2~3小时即可装袋播种。
配方中有玉米芯的,玉米芯应粉碎成蚕豆一黄豆粒大小,并于拌料前一天预湿堆闷24小时后再拌入棉籽皮料中。
(三)装袋接种
1、播种期的确定
姬菇属中低温出菇食用菌,出菇温度2℃~24℃,最佳出菇温度8℃~5℃,菌丝生长温度2℃~36℃,最佳发菌温度25℃~28℃。菌袋内由于发酵、生长产生热温度一般比气温高3℃~10℃,因此秋季气温稳定在18℃~22℃时为姬菇最佳播期。
河北省中南部适宜播期为9月中旬至11月底,最佳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河北省地域南北跨度较大,气候相差悬殊,各地可根据本地的气温情况来确定适宜的播期。
2、塑料袋预处理
一般选用折径22cm,厚0.02mm的聚乙烯简料裁成48cm长的料袋。塑料袋每20个为一扎,用缝纫机空针轧四道透气孔,透气孔的位置在距袋头10cm处各一道,中间每隔9.3cm一道,孔间距1cm左右。装料前,用大头针将袋一头别好或用细线扎紧备用。
3、菌种预处理
选生长健壮,外观浓白的适龄三级种,剥除塑料袋,用刀刮去两头接种块,用手掰成红枣至核桃大小装入洁净容器内备用。
4、消毒
堆料、装袋播种场地要提前打扫干净,并喷洒1000倍克霉灵溶液进行消毒。装袋播种工具及盛放菌种的容器均要清洗干净,使用前用0.1%的克霉溶液或70%的酒精擦拭消毒。
5、装袋播种方法
姬菇栽培播种装袋同时进行,一般采用五层料四层菌种的层播法。袋两头垫料2cm左右,料面按平。中间料层分布均匀,菌种尽量贴着袋壁,边装料边按实。播种量一般占干料重的15%~20%。装完袋后在菌袋中间纵向扎一直径12mm~15mm的透气孔,扎至第一层菌种处,以不扎透菌袋为宜,然后用大头针或别的方法封住袋口。
姬菇播种装袋以手工为主,有条件的可采用装袋播种机,效率较高,装料均匀,发菌快,但装料较少,每袋装干料比手工少10%左右。
6、播种装袋的质量要求
一般要求装料高度30cm~33cm,每袋装干料1~1.1千克,湿重2.3~2.6千克;装料松紧适度,以手托菌袋有弹性,不松软,不坚挺为宜。
(四)发菌管理
1、发菌场地及菌袋排放方式
气温较高时播种的,一般采取室外发菌。播种后将菌袋移至南房檐或棚前空地等阴凉通风处,井字排垛,排3~5层高。垛间距20 cm,每2~3垛留一50cm宽的人行道,以便检查管理。垛上覆盖玉米秸等遮阴物,严防阳光暴晒菌袋。阴雨天垛上覆盖塑料膜,防止雨淋。气温较低时,需棚内或室内发菌,可采取井字排垛,排4~5层高或间隙排袋6~8层高,袋间距3cm~5 cm,垛间距10cm~20cm。
2、倒垛
发菌前期每2~5天倒垛一次,中后期每7~10天倒垛一次。倒垛时要将垛中的菌袋上下里外位置互换,以利均衡发菌,除定期倒垛外,还应注意观察菌袋温度,一旦发现垛中菌袋温度达到或超过35℃时,应立即倒垛,散热降温。
3、通风
室内棚内发菌的,每天应定时通风,菇棚不能封闭太严,一旦菌袋温度过高(达到或超过35℃)应立即大通风,降温散热,以防烧菌。
播种后,一般20~30天菌丝发满菌袋。发满菌的菌袋应后熟5~7天,再入棚出菇。
(五)出菇管理
1、菇棚地面处理
棚中心留东西走道宽60 cm,两边筑南北向垛底,垛底宽35 cm,垛间距65 cm~70cm,呈沟畦状。垛底应夯实清平。
2、入棚排垛
将发育好的菌袋移入棚内码垛,一般垛高7~10层。气温较高时应采取间隙排袋法,袋间距2cm~3cm。也可每排两层菌袋,放2~3根竹竿或高粱秸,以便散热。气温低时可不留间隙密排袋,以减少袋身出菇和充分利用菌袋自身的生长热来促进出菇。
3、出菇管理
(1)开口催蕾 开口的工具是用一根小木棍绑缚的半片刮脸刀片。开口时,沿端面塑袋边缘划两个半园,形似正反“双C”。“双C”两接头处不划开,仍保持相连。然后用手轻提袋口,使塑膜与料面形成缝隙,进入新鲜空气。这样就形成既透气又保湿利于菌丝扭结现蕾的小气候。
开口的次序依入棚顺序决定。一般每次开4~5垛,间隔至少3~5天,形成顺次开袋格局。这样,一方面能控制棚温和CO2的急剧上升,降低管理难度,还能使采菇不过于集中,减轻采菇压力。
(2)灌棚增湿 菌袋开口后,应及时向垛间沟畦内灌水,以增大棚内的空气湿度,灌水量沟畦灌满为度。以后,每隔5~7天灌水一次,以保持棚内湿度。
(3)出菇管理 子实体生长阶段分期管理的总原则:桑椹期(开口后)促使原基多分化,珊瑚期(原基形成后)保原基多存活,菌柄伸长期保柄盖按比例生长,形成优质菇。具体方法为:
①桑椹期:温度控制在3℃~20℃,最适6℃~10℃,早晚无直射光或暗光时揭膜微通风,制造5℃~10℃温差进行刺激,棚湿保持在80%~85%,这样约经6~7天,就有大量原基形成。
②珊瑚期:菇蕾布满料面出现菌盖分化后可把“双C”塑料膜片逐渐提起撕掉。这时湿度应恒定在85%~90%,撕去护膜的幼菇最怕风吹失水,这一段内要尽力减少温差、湿差,所以早晚通风时风口要随菇体发育再渐渐增大,菌盖长至0.6cm时即可转入伸长期。
③伸长期:通过加大风口和延长通风时间,制造干湿交替环境(75%~90%),大温差(5℃~20℃),促使子实体敦实肥厚,以提高单朵重量。总之,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必须注意温度、湿度、光线及通风量等几个因素的影响。
(4)采收加工 姬菇菌盖超过0.8cm,柄长至4cm~8cm即可采收。采收时用手掐住一束菇,稍用力往下掰,方向是自一墩菇的下侧逐束采起。采后的菇体,撕成单个,剪去毛根,分级,就可按鲜菇出售了。也可制成盐渍菇待售。
(5)采菇后料面处理 采菇后的端面菌丝层,只可择去枯死菇,不可搔菌耙掉老菌皮,温湿度合适很快出二次菇、三次菇,直至料水枯竭。
(6)注水转潮 姬菇出一、二茬菇后,菌袋水分和养分消耗较大,需补水追肥,一般采用注水法补水补肥相结合。注水的时间一般在每潮菇采摘完毕,下一茬菇已经现蕾时为最佳注水时间。第一次注水后,每出一潮菇注水一次,一般注水2~3次。经注水、补肥后菌袋可显著提高出菇量。
三、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1、何谓姬菇?
姬菇的命名来源于日本,由日本汉字“姬茸”转译而来。姬菇是商品名,确切含义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培育的具有较长菌柄和较小菌盖这一特定形态的平菇子实体,出口产品标准为菌柄4cm,菌盖直径0.8 cm~2.8cm。国内市场鲜销要求不严,菌盖直径可稍大,菌柄长至4 cm~8 cm。姬菇因其体积小,又称小平菇。姬菇分类上属侧耳(平菇),但是只有少数平菇品种可以用作姬菇种,且姬菇出菇管理与平菇相差甚远。
2、姬菇的发展现状如何?
姬菇首先在日本作为一种新的食用菌栽培生产,其出发菌株为黄白侧耳,故现在不少书籍介绍姬菇是黄白侧耳,其实我国现在姬菇生产用种绝大多数属糙皮侧耳。八十年代末我省冀州市开始尝试姬菇生产,产品初期全部供应出口(主要是日本)。九七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后,冀州鲜姬菇打开了国内销售市场,姬菇才成为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食用菌产品。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省姬菇生产已形成了以冀州市为起源和中心,遍及新河、南宫、威县、广宗、宁晋等县市的特色食用菌集中产区,产区的姬菇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是我省四大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姬菇生产和出口基地。
3、姬菇的开发前景怎样?
姬菇开发前景广阔,首先姬菇的营养十分丰富,富含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矿物质及多糖。姬菇质地脆嫩,味道鲜美,适于炒、炸、汤食及作火锅菜,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此外,还具有降血压,降胆固醇等药用功能,从而受到药学界的关注,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高档食用菌。其次栽培姬菇原料丰富,姬菇能分解利用各种农作物秸秆、壳、皮作为培养料生产出绿色食品。同时栽培姬菇的废料还可以用来栽培鸡腿菇,提高原料复种指数,增加收入。或加工成优质生态肥料,促进作物增产。第三、姬菇栽培方法简单,较易掌握,成本低,产量高,与其它菇类相比,菌丝粗壮,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抗杂菌。即可熟料栽培,又可生料栽培,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好,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是一种农民脱贫致富理想项目,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4、什么季节栽培姬菇最适宜?
姬菇栽培的适宜季节主要是根据姬菇发菌和出菇所需要的温度而确定的,不同地域气候不同,同一季节不同地区气温差别也较大。
姬菇菌丝生长温度为2℃~36℃,最适温度为25℃~28℃,子实体形成的温度为2℃~24℃,最适8℃~15℃。栽培季节我省中南部以 8月中下旬进行栽培种生产,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进行头批出菇袋生产, 末批出菇袋生产一般不应晚于11月底。头潮菇以10月中下旬为宜,末批菇于次年2月底至3月初结束。其它地区根据当地气温提前或推迟。
5、哪种菇棚适于栽培姬菇?
以定深度、定宽度、定等高、定常设山墙通风口为特征的“四定地沟拱棚”适于栽培姬菇。墙式塑料大棚、平顶地沟菇房、坡型地沟拱棚分别存在保温保湿差、无光难换气、见光通风不均等设施缺点,不宜用于栽培姬菇。
6、“四定地沟拱棚”如何建造?
“四定地沟拱棚”建造容易,造价低廉,一般东西走向,前后墙深(高)1.35 m~1.45 m,宽5 m,长10 m~20 m,中拱高2.5 m,山墙各设三个直径20 cm的通风口,呈品字排列。用竹竿、松杆、竹片做架,上面覆盖塑料膜和麦秸即可。
7、 姬菇优良品种有哪些?
姬菇产区现主栽品种主要有两个,一是冀农11号,为我国第一株姬菇专用菌株,该品种抗逆性强,栽培容易,菇柄粗细适中,盖小圆整,呈灰褐色,出菇快而均衡,产量高,适盐渍和鲜销;二是冀农21号,菌丝生长快,出菇涌,菇体盖黑柄白,含纤维少,是姬菇优质高产新品种,适鲜销和盐渍。另有西德33号、无孢5号、姬菇10号等品种,可供选择。
8、姬菇栽培最佳装袋播种方式是哪种?
端放料层播装袋方式最适姬菇栽培,一般五层料四层菌种或四层料三层菌种。两端放料2cm左右,不宜太厚(太厚两端发菌慢,菇农俗称黑头)。端放料的菌袋形成的原基均匀整齐,紧贴料面,采摘时不易带料有利于下茬菇形成。
9、 如何打口姬菇产量高?
姬菇出菇最佳打口方法是双C”打口法,即在开袋处划二个半圆,半圆对接的地方不割断,形成正反双C”,然后稍提袋口进入新鲜空气。这样开袋,形成的原基多、齐,产量高。另外,也可采用拉直袋口法。平菇常用的打眼出菇法、小开口出菇法不适用于姬菇。
10、一个菇棚的菌袋为什么要分批打口?
姬菇菌袋打口后,生长代谢旺盛,短时间会产生大量的生长热和二氧化碳。如果全棚所有菌袋同时打口,一齐出菇,会造成棚温和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陡升,增加发生捂棚、闷棚的危险性,同时采摘难度也增大很多。顺次开袋易于维持棚温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恒定。具体做法是:依菌袋入棚的顺序,每次开袋4~5垛,间隔3~5天开口一次,全棚菌袋打口分4~6次打完。
11、形成姬菇的环境条件?
较低棚温料温,较高而稳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及高湿弱光是形成优质姬菇的特定条件。
12、出菇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通风是温度、湿度、空气调控的总闸门,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姬菇出菇管理的日常措施,总的原则是:温度高、菇体大、湿度大,大通、勤通;温度低、菇体小,小通、少通;大雾天常通。通风时还要看风向,不揭迎风口。
13、姬菇如何通风?
姬菇棚通风有山墙通风口通风和棚侧通风两种。
山墙上的通风口相当于菇棚的鼻孔,一般昼夜开放,以调节棚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风天迎风面的通风口须关闭,严冬气温太低时通风口也需适当关闭。
棚侧通风一般以早晚通风为主,这时外边冷空气入棚向下走,棚内热气、浊气被排出,换气彻底。出头潮菇时,棚温较高,以散热保湿为主。早6时、晚18时各通风1小时,形成温差,刺激菇蕾形成。出菇后,视菌柄生长情况调节通风量。冬天温度低,通风与保温相结合,风天少通风,雨雾天多通风。通风的方法是每隔1米用木棍将棚两边的塑料膜撬起30cm高,或将距地面50cm的麦秸等覆盖物扒到一边,撩起塑料膜。通风结束,将塑料膜盖好,盖上麦秸等覆盖物即可。
14、风天如何通风?
有风天气也必须通风,应遵循背风通风的原则,即迎风面向一侧不通风,该侧的通风口也关闭,以免吹死菇蕾,背风的一侧照常规通风。
15、什么叫捂棚?
姬菇菌袋出头潮菇时生长代谢旺,会产生大量生长热,在此时如果通风降温措施不力,袋内料温极易超过菌丝最高耐受温度(40℃~42℃),从而造成大面积死菇,此类菇体发黄、发干致死、基部发热、易松动掉下。捂棚的菌袋内菌丝已失去活力,一般不再出菇或很少出菇。雾天不易散热,因此捂棚常在雾天发生,因此雾天要大通风、多通风。
16、什么是闷棚?
在气温较高季节,开口集中,生长旺盛,通风量又不足的菇棚,常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姬菇中毒死亡,菇体变黄萎蔫,称作闷棚。发生闷棚的菌袋菌丝活力尚存,摘除死菇加强管理后还可出下潮菇。
17、姬菇盖柄比例失调怎么办?
盖柄比例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棚结构不合理。棚太深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沉积太多,菇体柄长盖小;棚太浅,二氧化碳浓度太低,柄短盖大。二是平时通风管理不倒位。
解决办法一是改良棚体,使菇棚深浅适宜,二是注意通风管理。
18、姬菇最佳采摘时间和采摘方法?
姬菇采收时期以一丛菇中最大单菇菇盖直径达到2.8 cm~3.0cm,为该丛菇采摘的最佳时期,采摘方法一般采用分束采摘。可将整丛菇一次采完,也可采大留小,分2~3次采收。分束采摘对原基形成层损伤最小,此层面菌丝又常处于湿润空气的滋润下,能在4~5天短时间内形成新的菇蕾,因此要提倡分束采摘,呵面护蕾。
19、采后如何清茬?
采菇后的菌袋端面,只可择去枯死幼菇,不可搔菌耙掉老菌皮,温湿度合适很快出下潮菇。若搔菌过度,则延迟出菇。
20、注水最佳时机如何掌握?
姬菇出一、二茬菇后,菌袋水分和养分消耗较大,需补水追肥,一般采用注水法补水补肥相结合。注水的时间一般在每潮菇采摘完毕,下一茬菇刚开始现蕾时为最佳注水时间。经注水、补肥后菌袋可显著提高出菇量。
21、常用营养液配方及注水方法?
常用营养液配方为:(1)磷酸二铵0.2%~0.4%,葡萄糖0.2%~0.5%,磷酸二氢钾0.1%~0.3%, 硫酸镁0.1%, 石灰0%~0.2%,水98.5%~99.4%。(2)尿素0.1%~0.3%,白糖0.2%~0.5%,硫酸镁0.1%,石灰0%~0.2%,水99.0%~99.6% 。
注水方法为:将配好的营养液装入大盆或大桶等容器内,置于距地面2米高处,以高低落差为补水动力,用专用注水器逐袋注水,每袋注水量0.4~0.75千克。第一次注水后,每出一潮菇注水一次,一般注水2~3次。注水后的菇棚初始几天要加强通风,待注水时渗出的水蒸出下渗,湿度稳定后再转入正常通风管理。
22、姬菇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姬菇裁培季节一般为秋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较少,常见的病害有:绿霉病、褐斑病、腐烂病。常见的虫害有:瘿蚊、菇蝇等。在病虫害防治上要遵循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选择的农药必须高效、低毒、低残留,符合无公害姬菇的生产要求。
(1)绿霉病:姬菇发菌期的主要病害,由木霉菌引起,可造成菌袋污染直至报废。防治措施有:(1)拌料时,添加3%~4%的生石灰,调高培养料的PH值至8~8.5,可有效抑制绿霉菌发生。(2)保持发菌场所清洁卫生,通风良好。(3)菌袋发生点片绿霉菌时,及时用5%生石灰清液或克霉灵200倍液注射霉菌斑及周围培养料,抑制绿霉菌的生长。
(2)褐斑病、腐烂病:出菇期主要病害,由细菌侵染子实体造成发病,发病的主要环境条件为,高温高湿或低温高湿、菇棚卫生条件差。防治措施为:(1)出菇期加强通风管理,控制喷水次数和喷水量,避免菇棚高温高湿。(2)发病后在料面上喷洒500倍漂白粉或5%石灰水上清液。
(3)瘿蚊、菇蝇:姬菇发菌期的两种主要虫害,该两种害虫均以幼虫取食姬菇菌丝,造成菌袋退菌、污染及至报废。防治措施有:(1)拌料后及时装袋播种,发酵料每次翻堆后料堆表面喷洒高效绿氢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辛硫磷乳油500倍液。(2)发菌期内,发菌场所定期喷洒高效绿氢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杀灭虫害。
23、姬菇采后如何加工?
采菇后,剪去带培养料的菇脚,然后逐根撕开姬菇,按级别放置。如销售鲜菇即可装袋出售。如果盐渍需及时煮熟,并按每千克熟菇加0.4千克食盐的比例装入大缸等容器中进行盐渍。一般盐渍15天后即可出售。
24、姬菇如何分级?
出口姬菇一般分三级,一级菇盖直径0.8 cm~1.5cm,二级菇盖直径1.6 cm~2.2cm,三级菇直径2.3 cm~2.8cm,菌柄长度均为4cm。国内鲜销分级不太严格,菇盖直径可达3 cm,菌柄长度可延长至6 cm~8cm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