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3-02-0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杏鲍菇是我国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食用菌种类之一,由于其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相对较高,在农村种植结构调整中非常受欢迎,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杏鲍菇其栽培技术尚未普及,在生产中遇见的一些问题,常常会给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给予注意。下面仅就生产中遇见的问题及其发生的原因和大家交流一下。
1.菌袋在发菌过程中大部分发生污染,严重时全军覆没
造成大部分菌袋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灭菌不彻底。在适宜的水分、温度条件下,菌袋内没有杀死的杂菌开始繁殖,开始是星星点点分布在菌袋上,后来扩展成片,损失已不可避免。导致灭菌不彻底的原因有:
(1)拌料时培养料没有吸透水,料内有生心,尤其是木屑、玉米芯等质地较硬的培养料易发生这种情况。
(2)在灭菌过程中没有排尽冷空气,灭菌锅(罐)中始终被冷空气占据一隅,导致没有良好的热循环。
(3)灭菌时间不足,或在灭菌过程中出现停火断气,或灭菌锅(罐)内菌袋摆放过多过紧,也会发生灭菌不彻底的问题。
2.发菌阶段菌丝生长特别缓慢,导致发菌期延长
(1)菌种活力弱。购买菌种一定到有生产资质的单位购买。菌种菌龄适宜(一般30~40天),菌丝洁白、浓密、粗壮,表明生命力强。
(2)菌袋装料过紧或含水量过高(大于65%),菌袋内由于没有充足的氧气,抑制了菌丝的生长速度。
(3)发菌环境的温度过低(小于20℃),且通风不良,或者培养料的酸碱度(pH值7左右)不适宜,也会造成发菌缓慢。
3.发菌阶段,菌丝尚未发满便出菇
抑制或不利于营养生长的逆境条件,会使生物过早地转向生技生长,以延续种族,是所有生物的共性。杏鲍菇也是如此。由于发菌温度过低(远小于20℃),栽培袋内湿度过大(远大于65%),加上光线刺激等不利于菌丝生长的条件,使菌袋在菌丝没有发满便开始出菇。这种现象一般在冬季生产时容易发生。
4.菌袋侧面出菇,且多畸形
在灭菌过程中,菌袋相互挤压,圆形的菌袋变形,致使栽培料和菌袋之间产生空隙,为菌丝拧结提供了空气和空间。再加上低温、光照刺激和机械刺激(如倒珠),使菌袋侧面的菌丝拧结形成原基,发育成子实体。由于塑料袋的限制,这种菇全部为崎形。发生这种情况,应及时对菇蓄进行捏压,使其停止生长,以免造成更多的营养浪费。
5.子实体长的很多,但大部分长不大,商品率低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没有进行疏菇蕾。原基分化后,在菌袋两侧长出很多小菇蕾,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但由于营养和空间的限制,这些菇蓄大部分不能长成商品菇。所以必须及时进行疏蕾,以免浪费更多的营养。疏蓄的原则是在菇蕾刚形成时,选位置好、菇形正、大小相近的菇蕾,每面留4~6个,子实体长至2厘米左右时,再进行一次优选,每面留2~4个。这样,便能保证较高的商品率了。
6.在出菇时,菌丝突然旺长,菌袋两端、子实体长上满白色菌丝,子实体从菌盖中间开始葬缩,严重时子实体黄化死亡。
这是菇棚内温度突然升高所致。在出菇阶段,菌丝、子实体都在生长。在正常情况下,这两种生长达到动态平衡。决定这一平衡的关健因素是温度。相对较高的温度有利于菌丝生长,而相对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原基的分化。突然升温,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营养生长即菌丝生长占了优势。在营养、水分一定的情况下,供给菌丝生长的营养、水分多,供给子实体的营养、水分就少了,严重时子实体营养倒流,在外观上表现出子实体萎缩,甚至枯黄死亡。
7.菌盖长瘤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季生产中,原因是低温。杏鲍菇生长发育的极限温度是10℃,冬季夜间长期低于10℃的温度,造成菌盖内外层细胞伸长失调,形成瘤状突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