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3-11
来源:阿里巴巴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白灵菇产地环境要求、生产技术措施、采收、加工。本规程适用于烟台市无公害农产品白灵菇生产。
2. 产地环境要求 生产场地清洁卫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周边2km以内不允许有“工业三废”等污染源,远离医院、学校、居民区、公路主干线500m以上,其大气、灌溉水、土壤质量应符合GB/T18407.1-2001的要求。
3. 生产技术措施
3.1栽培季节 白灵菇属中、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8℃。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栽培白灵菇以秋季9~10月份播种,冬、春季出菇产量高、质量好。
3.2培养料制作
3.2.1配方
配方1:玉米秸50%,棉子壳30%,麸皮12%,豆饼4%,糖、过磷酸钙、石膏、石灰各1%;
配方2:杂木屑78%、麸皮20%、红糖1%、碳酸钙1%,每50kg干料另加酵母片0.025g、过磷酸钙0.25g;
配方3:杂木屑68%、棉籽壳10%、麸皮20%、红糖1%、碳酸钙1%,每50kg干料另加酵母片0.025g,过磷酸钙0.25g;
配方4:棉籽壳78%、麸皮20%、糖1%、石膏粉1%,另加磷酸二氢钾0.5%;
配方5:棉籽壳77%、玉米粒20%、糖1%、石膏粉1%、石灰粉1%,含水量65%,pH值自然。
以上各配方的含水量均为55%~65%,pH值自然。任选一种配方,按要求称料、拌料、装瓶(袋)。
3.2.2培养料的处理
3.2.2.1建堆发酵 根据当地原料的实际情况,选择上述培养基配方,要选择无结块、无霉变的培养基主料。玉米秸秆使用前暴晒2~3天,粉碎,过筛(直径0.6~0.8cm),玉米粒使用前要用清水浸泡10~12小时,其它培养主料预处理同常规。将处理好的培养基主料,充分混合,加水拌匀。当料充分湿润后,堆成宽1.2~1.5m,高1.0~1.2m,长度不限的长条形料堆,料堆四周用35cm粗的木棒打孔,孔深至底,孔间距0.4~0.5m,然后用草帘或塑料薄膜将料堆盖严,进行发酵。当温度升到55℃左右时,保持12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后再堆成原来的形状。料温再升到55℃时,进行第二次翻堆。以后,每天翻一次,共需翻3~4次,当培养料呈棕褐色,腐熟均匀,颜色一致,质地松软,富有弹性,有浓香酒糟味,料内有一定量的“白线菌”时,说明料已发酵成功,即散堆降温,调节料含水量至60%左右,即可装袋。
3.2.2.2装袋灭菌 选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筒料,规格为折径20cm,厚0.04cm,截成长40cm。袋要薄厚、宽窄均匀一致,装袋前先用绳折扎袋口一端,口要扎紧,以不漏气为准,以免灭菌散口。装袋分人工装袋和机械装袋两种,可直接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调节料的含水量和PH值)装入袋中,松紧度适中,折扎另一端袋口,以不漏气为适。装袋与搬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刺破菌袋引起杂菌污染。装袋时速度要快,装完立即上锅灭菌,防止培养料温度过高,产生酸败。料袋要采用顺码式堆放,以利通气。灭菌时力争使灶内温度在3~4小时内达到100℃,维持16~18小时,当达到灭菌要求后,立即停火、停汽,使灶内袋温降到60℃左右时出锅,运到经消毒的冷却室冷却,其间要检查袋子是否有微孔、破裂、散口现象。若有趁热用透明胶带粘贴或用绳子扎紧袋口。
3.3 接种、发菌
3.3.1装袋接种 灭好菌的袋子置冷却室降温,当袋内料温下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接种常用无菌室和接种箱两种方法接种。无菌室和接种箱在接种前一星期用甲醛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量2~3ml,无菌室门口要放置石灰粉,进出人员要脚踏石灰粉消毒。当灭过菌的菌袋、菌种、酒精灯、 接种工具等全部放入接种室(箱)后,用气雾消毒盒熏蒸30分钟即可接种。接种人员要穿经过消毒灭菌的工作服、戴工作帽,工作服与工作帽,手臂要用75%酒精棉擦拭消毒。接种工具必须用75%酒精擦拭和火焰灭菌。菌种瓶及封口要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接种时菌种瓶口和菌袋接种口要在酒精灯火焰无菌区内,以防杂菌污染。采用两头接种方式,接种量每瓶菌种接8袋,每吨料用菌种150瓶。菌种块大小以蚕豆大为宜。接种时动作要迅速,快解袋口,快接种,快扎口,待一室(箱)接完后,要及时运往发菌场所堆放,并将接种室(箱)清理干净后灭菌。
3.3.2发菌管理 在室内和温室大棚内均可发菌。发菌前一星期,将发菌室打扫干净,并用甲醛或气雾消毒盒消毒一次。根据季节和室(棚)内温度决定摆放层数。一般摆放4~6层,气温高时层与层之间要放两根细竹竿,以利通风降温,菌袋放入发菌场所后,要用气雾消毒盒进行空气消毒,以后每10天消毒一次。接种后10天左右要进行第一次翻堆,检查菌丝长势和有无杂菌,并借翻堆互相倒换菌袋位置。若有点状杂菌时,可用甲醛、酒精或煤油处理。严重时拿出室外集中处理。以后每隔10天翻堆检查一次。发菌期要注意调节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四大因素。温度在22~27℃之间,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避光发菌。一般经35天左右,菌丝方可长满菌袋。
3.3.3后熟管理 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须在温度20~25℃、湿度70~75%的环境下再培养30~40天,进行后熟管理,使菌丝浓白、菌袋坚实、从而贮藏足够养分、达到生理成熟。后熟培养期间,注意培养基含水量,保持水分不要打开袋口,后期培养要有一定光照刺激,促进菌丝扭结。
3.4出菇管理 对长满菌丝的袋子,要分批进行出菇管理。30?的出菇场所能放1200个左右菌袋(干料1吨),出菇多采用温室、大棚做菇房,采用墙式栽培出菇或层架栽培出菇(覆有机发酵土)。温度控制在8~20℃,拉开温差,晚上揭掉薄膜和草帘给以低温刺激,白天给以散射光刺激,促其现蕾。当发现袋内白灵菇原基达到黄豆大小时去扎绳,解袋口,到蚕豆大小时进行放口,长至乒乓球大小时进行挽口。此时温度保持在12~2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要适当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否则,易形成畸形菇。
3.5 病虫害防治
3.5.1病虫害防治原则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无公害白灵菇的目的。
3.5.2农业防治
3.5.2.1 把好菌种质量关,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
3.5.2.2 菇房使用前消毒灭菌,工具及时洗净消毒,废弃料应运至远离菇房的地方。
3.5.2.3 选用新鲜、无霉变原料,配制优良培养料,进行彻底灭菌。
3.5.2.4 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
3.5.2.5 菇房放风口用防虫网封闭。
3.5.3 物理防治 对蕈蚊类虫害,利用电光灯、粘虫板进行诱杀。
3.5.4 药剂防治
3.5.4.1 绿霉:发生后应清除感病菌床或菌块,带到室外深埋,并在感病区域及其周围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后期严重发病时可结束生产。
3.5.4.2 菌蝇(包括菌蛆):用斑潜灵2000~2500倍液喷雾。
3.6采收 一般白灵菇从现蕾到采收需要12天左右,菌盖完全开展时应及时采收。采收过早,产量低,过迟则品质下降。采收时,手抓菌柄整朵拔起。采后停止喷水,清理袋口四周和环境。让菌丝恢复生长。5天后继续喷水、控温。一般能采收1~2潮菇,生物转化率在60%左右。
4.加工与销售 白灵菇鲜食时,口感、味道都好,以鲜销为宜。由于质地致密,含水量低,个体大,耐冷藏运输。白灵菇不易变色,也适合切片烘干,烘烤温度以45~70℃为宜。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