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松茸大田畦栽高产技术
发布时间:2014-05-2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一、栽培季节
褐松茸属中高温菌类,菌丝生长温度12~35℃,子实体生长温度15~33℃,一般播种后45~50天开始出菇。各地应根据其出菇温度要求确定栽培季节,一般春栽选择3~4月播种,5~6月出菇;秋栽选择7~9月播种,9~11月出菇。
二、栽培场地
大田畦栽褐松茸,必须搭建挡光防雨遮阳棚。棚高2~2.2米,棚顶和四周采用草帘或遮阳网遮阴,棚内畦床整成龟背形,床宽1.3米,高0.4米,畦长不限,棚外开挖排水沟。
三、栽培原料
栽培褐松茸的基质培养料,可按不同地区就地取材,原料必须新鲜、干燥、无霉腐,100米2栽培面积所需培养料:①稻草1000公斤,粪肥500公斤,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石膏50公斤,石灰50公斤;②稻草(麦秸、玉米秆)1500公斤,饼肥75公斤,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石膏40公斤,石灰40公斤;③蔗渣(棉籽壳)900公斤,粪肥600公斤,尿素12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石膏50公斤,石灰40公斤。
四、预湿建堆
选择好堆料场地,先在地上堆一层浸湿的稻草,厚度30~40厘米,在稻草上撒1层已调湿的粪肥。其次再堆1层稻草1层粪肥,做到粪草比例混合均匀。如此循环堆叠,直至堆成高1.5米,宽1.5~2.0米,堆顶呈龟背状,四周垂直整齐的长方体料堆。
五、翻堆发酵
第一次翻堆的时间一般在堆料后的7天,即料堆温度达65~70℃维持24小时开始翻堆,并加入尿素、饼肥、过磷酸钙。第二次翻堆时间大约在翻堆后的6天,即料温继续上升到70~75℃时维持24~48小时开始翻堆,并加入石膏,石灰等辅料。其后进行第三四次翻堆,一般间隔4~5天时间,总发酵期25~30天。优质发酵料标准:料松散有弹性,呈棕褐色,有蘑菇清香味,无氨味,含水量60%~65%,pH值6.5~7.5。
六、铺料播种
将完成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铺入畦床上,厚度18~20厘米,稍压实,待料温下降到30℃以下时开始播种。播种采用撒播或穴播,每米2用麦粒菌种2袋。接种完毕,在畦床两侧用竹片插成弓形,上覆塑料薄膜保温保湿。
七、发菌覆土
褐松茸播种后5天内不必揭开薄膜,6天后开始揭膜两端通风,空气相对湿度控制75%~80%,若料面干燥采取喷雾化水保持湿度。正常情况下,每天通风透气1次,每次30~60分钟。经过15~20天的发菌培养,当菌丝蔓延整个培养料的2/3时即可覆土。土壤选择肥沃的菜园土或稻田土,含水率调节到60%~70%。
八、出菇管理
覆土后10~15天,菌丝发育更加粗壮,并少量爬上土层形成菌索,此时应喷出菇水,提高畦床空间湿度90%~95%。经过5~7天的催蕾管理,土面涌现大量白色粒状原基,继之长成黄豆大小的菇蕾,3天后菇蕾发育成直径2厘米大的子实体时停止喷水,以免水分浸渍菇柄,造成菇体腐烂畸形。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