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鸡腿菇高产技术
发布时间:2014-06-0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鸡腿菇是一种中高温性、草腐性食用菌品种。管理比较粗放,原料来源广泛、生物转化效率高、投入产出比高,是林下栽培食用菌的主要选择之一。
1 栽培季节
鸡腿菇是一种中高温型食用菌品种,上半年白天气温稳定通过5℃以上,下半年夜间气温最低气温达到25℃以下即可栽培,北方地区一般在3月中旬或9月中下旬分两次栽培,制种一般在栽培前40d。
2 栽培模式及管理要点
鸡腿菇的栽培方式有生料畦栽、生料袋栽、熟料畦栽、熟料袋栽四种方式。其中生料栽培管理技术简单、生产成本低;熟料栽培技术要求对培养料进行发酵处理,管理技术相对复杂,但出菇期集中,生物转化率较高。
2.1 整地建棚。鸡腿菇林下栽培一般选取4年以上速生丰产林或果园,郁闭度在0.7以上,林木初植密度不小于4m×3m。林木行间建床作畦,畦上搭建小拱棚,小拱棚上覆盖塑料薄膜和草苫;畦宽1.2m、深25cm,为便于温湿度的控制长度≥10m;畦床在使用前用石灰撒一遍,同时大水漫灌一次,以防发菌过程中降低培养料的含水量和杂菌的侵染;小拱棚顶端高60cm,覆盖所用塑料薄膜采用无滴膜。
2.2 培养料配方
2.2.1 生料。①玉米芯87%、麸皮10%、石灰2%、石膏1%、多菌灵0.1%;②棉籽皮91%、麸皮6%、石灰2%、石膏1%、多菌灵0.1%。2.2.2熟料。①玉米芯83%、麸皮10%、石灰6%、石膏1%、多菌灵0.1%;②棉籽皮87%、麸皮6%、石灰6%、石膏1%、多菌灵0.1%。
2.3 培养料建堆发酵。建堆是熟料栽培的必需环节。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堆成高0.6m、宽1.5m、不定长度的料堆进行发酵,建堆后24h堆内温度可达到60℃~80℃,进行第一次翻堆,翻料时前堆表面喷施少量石灰水,喷水量以保证无干料为宜,将表层和底层的料翻到中心。一般发酵期为5~10d,翻堆3~4次,发酵成功的料有大量白色的放线菌,无酸味和氨味,深棕色,有发酵料的香甜味。
2.4 培养料接种
2.4.1 畦栽法。采用层播法,料厚20cm,分3层播种。先在底部铺料厚7cm,用木板压实后,播第一层菌种,在菌种上再铺7cm料,压实播种,然后再铺6cm料,上面再播种;最上层可以直接覆湿的细砂土,也可盖塑料薄膜保湿。总接种量为料的10%。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