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霉又称木霉,是食用菌栽培中极为常见、致病力强、为害最严重的竞争性杂菌,主要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并分泌出毒素毒害菌丝及子实体。几乎所有的食用菌在不同生产阶段都会受到绿霉侵染,每年都有大量的培养料和食用菌子实体因受到侵害而损失。下面介绍它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1 病原菌
危害食用菌的绿霉均属半知菌绿霉菌真菌,有绿色木霉、康氏木霉、哈氏木霉等,常见的是绿色木霉和康氏木霉。绿色木霉菌落外观深绿色或蓝绿色,康氏木霉菌落外观浅绿、黄绿或绿色。
2 病害症状
食用菌被绿霉侵染后,先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几天后分生孢子大量形成,菌落为绿色粉状,最后转为深绿色。菌丝受害后呈绿色,子实体受害后先在柄部出现绿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菌盖呈褐色凹陷,菌盖表面出现绿色霉层,最后整个菇体腐烂。
3 发生规律
绿霉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的朽木、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肥、植物残体和空气中,其分生孢子随气流、水滴、昆虫等媒介传播。菌丝生长温度4~42℃,在20~30℃、高湿条件下,pH3.5~6时生长最快,25~27℃菌落由白变绿只需4~5昼夜。孢子萌发温度10~35℃,在15~30℃,高湿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一般15℃以下不易萌发和形成危害,5℃以下不能生长。在9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萌发加快,低于85%则很难萌发。高温高湿和偏酸环境适宜病菌生长繁殖,由于适应性强,在较干燥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长,其菌丝较耐二氧化碳,在通风不良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快。
4 防治方法
4.1 保持生产场所环境卫生清洁 厂房应设在干燥、通风向阳、排灌水方便、周围无污染,远离畜舍禽棚的地方。使用前认真做好生产场所的消毒灭菌,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采用紫外照射与化学药剂喷洒及熏蒸相结合的灭菌方法为佳,对于接种间等重要场所,根据使用频率除了定期用紫外灯或臭氧发生器灭菌30 min外,生产场所的四周用0.1%的甲基托津或5%的石灰水等杀菌剂喷洒地面及房间。然后按1 m3可用含有高锰酸钾5g的甲醛溶液10mL密闭熏蒸,也可用硫磺20g或气雾消毒盒点燃熏蒸12~24h;生产中器皿使用前常用0.1%高锰酸钾或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另外及时清除菇房内的死菇、烂菇及染病菌袋或子实体,防止病原菌的发
生与蔓延。
4.2 选用高产优质的抗杂菌种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逆性强、发菌快、菌丝粗壮的菌株作为生产用菌种;菌种使用时间不宜太长,2~3年应更换一次菌种,以防止其抵抗力下降;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制种,认真检查每个环节中菌种的质量,防止菌种带入绿霉孢子造成污染而受损失。
4.3 严把原料关、配制质量好的培养料 培养料应新鲜、干燥、无霉变,且不含松、杉、樟等对食用菌菌丝生长不利的树种,在使用前应暴晒2d,杀死附在其中的部分杂菌孢子。培养料随配随用,不可贮存时间过长。拌料时分别加入千分之一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的石灰(因多菌灵遇到石灰易分解,降低药效,所以应分别加入),并均匀拌料,避免干料或含水量较低的原料混在基质中,导致灭菌效果差造成污染。在高温季节生产时配料时尽量减少麸皮和白糖的用量。培养料的水分控制在60%~65%,过高水分极易引起绿霉的繁殖,过低菌丝生长不好。绿霉生长的最适pH值为酸性,而多数食用菌具有一定的耐碱能力,所以要适当调整培养基值pH,使其适合食用菌菌丝的生长,而不利于绿霉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