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9-0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近年来,河南省清丰县在林下搭建小拱棚试验栽培双孢菇,取得了成功,经济效益非常显著,每亩林地有效利用面积240平方米,投料7200公斤,投资2880元,产菇2000公斤,效益达到5000多元。
林下栽培双孢菇既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间资源,又促进林木生长,起到了“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效应,解决了林地资源闲置和菌地矛盾,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致富途径。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栽培季节的选择
根据双孢菇生长发育的特性,我们在8月中下旬堆料,9月初扣棚播种,10月上旬开始出菇,于次年4月~5月产季结束。
培养料的选配
以栽培面积100平方米计算,主要配方为:干麦秸2000公斤, 干牛粪130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 石膏粉50公斤, 饼粉80公斤, 碳酸钙40公斤, 尿素30公斤, 石灰粉50公斤, 碳酸铵30公斤。
培养料的堆制发酵
建堆之前,根据栽培面积估算好培养料用量并备足,每平方米投料20~30公斤,麦秸要碾压扁,所需牛粪必须晒干。堆料场地可选择在林地内就地堆制,堆制时先将麦秸用石灰水浸湿,以吸足水又不流出为限,粪肥敲碎过筛加水预湿,然后铺一层麦秸,撒一层粪肥,堆底宽2米左右为宜,长度不限,最底层用干麦秸,厚30厘米,上面每层料厚20~30厘米,粪肥按比例撒匀,直堆至高达1.5米左右,整理好堆面及四周,堆顶盖草,以防日晒雨淋使养分水分散失。建堆后4~5天,可进行翻堆,常规堆制发酵16~18天,共翻堆四次,相隔5、4、4、3、2天。辅料在1~2 次翻堆时加入。最后一次翻堆时要认真检查培养料的含水量和酸碱度,要把水分、酸碱度调节好,并喷一次400倍的敌敌畏或1000倍的乐果等农药,以杀灭培养料中的螨类及其它害虫或虫卵。
发酵好的培养料应呈棕褐色,松软有弹性,不粘不臭,无粪块,含水量65%~70%,即用大拇指和食指,取堆内几根草料,用力捏紧,有几滴水珠滴下为准,pH值调为7.5~8.0,并有微量香甜霉味。
小拱棚的搭建
双孢菇是恒温结实好氧性菌类,采用小拱棚栽培,既有利于通风换气,又能保温保湿,且不易受林地气候变化的影响。要选择树龄3年以上,郁闭度达到90%左右,林木株行距为3米×4米或3米×5米均可,水源方便,地势较高的林地进行建棚。棚宽2.5米左右,高度为1.5米,长不要超过30米,中间开挖40厘米宽×40厘米深的操作沟,拱棚扣膜后要覆盖草苫或玉米秸以保温遮光。进料前,棚内要充分消毒杀虫。
铺料播种
1、整床铺料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移入拱棚内,在操作沟两边铺成厚20厘米左右,宽60厘米左右,长度30米的长畦形料床,料床两边丢出20厘米,以利于地边菇生长,提高产量。铺料整床应掌握三个原则,即粪草混匀,干湿均匀,厚薄一致。所有培养料要当天进棚完毕,然后喷一次消毒剂或杀虫剂,闷棚一昼夜,以杀灭病虫杂菌。
2、播种
待培养料温度降至28℃以下时,开始播种。播种前应将所用工具及操作人员的手等,都用75%的酒精擦洗消毒,以防杂菌污染。播种采用夹心撒播的方式,即先不压实,将菌种总用量的75%均匀地撒在培养料上,然后用手将培养料轻轻提起些并抖动,使麦粒滚入培养料内,再将剩下的25%菌种,撒在菌床料面上,并覆盖一层薄薄的培养料,轻轻地整理菇床表面,使其平坦并稍加压实,播种后在菌床上覆盖地膜,促进菌丝萌发定植。一般麦粒种的播种量为每百平方米150瓶(500毫升输液瓶)左右。
发菌管理
一般播种后温、湿度正常,一天就能看到菌丝恢复,2天~3天后菌落明显形成。这一阶段以保湿、微通风为主,以保持料面和菌种块的湿度,促进菌丝在培养料上迅速定植,播种3天以后,当菌种块菌丝已经萌发并在培养料上定植生长时,拱棚内的通风换气则要由少到多,逐步增加,通风的时间应多在夜间。播种后7天~8天,菌丝蔓延整个料面,可加大通风量,促进菌丝向料层内生长,无风时可以撩开棚膜进行通风;如遇连续高温天气,则要加强通风,降温降湿,总之,在管理上要根据适温保湿,促进菌丝在培养料上迅速健壮生长。
覆土
一般播种后13天~16天,当菌丝发透菌床底时就要进行覆土,覆土量一般为110平方米的菇床用土粒4立方米左右,其中粗土约为2/3,细土为1/3。先覆盖粗土,厚度为2厘米~2.5厘米,以盖住培养料不使之外露为宜,覆盖粗土后在3天内把粗土喷湿,要勤喷少喷,每次喷水后,要撩膜通风,当土粒发亮,用手捏会扁,又不粘手,瓣开土粒内部无白心时,这时含水量在20%左右,要停止喷水,然后扣膜,以保持空气和土壤湿度,诱导菌丝从料面迅速往粗土上生长。当粗土覆盖后5天~7天,菌丝已普遍从料面上长到粗土底部和间隙中时,应及时覆盖细土。细土覆盖的厚度一般为1.5厘米左右,覆土总厚度4厘米~4.5厘米,并要求厚度均匀一致。
出菇管理
从覆土到出菇约需18天~20天。这一时期要特别注意加强温、湿度和通风换气的管理,创造条件促进菌丝健壮生长,促进其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
出菇期的水分管理要掌握“粗土先湿后干,细土先干后湿,结菇水要狠,生长水要稳”的原则。一般2天~3天后开始喷水,喷水量要少(每平方米0. 5公斤左右),晴天干燥时每日喷水一次,阴雨潮湿天气可不喷或少喷。同时要加强通风换气,减少棚内空间湿度,使细土表面较干,并尽量把棚内温度控制在16℃~20℃,迫使绒毛状菌丝在细土之下的湿润环境中扭结。结菇水要狠就是覆盖细土后10天左右,气温在18℃~20℃时,当绒毛状菌丝已长到细土缝隙,线状菌丝开始变粗时,要适时适量重喷“结菇水”。喷水量为每平方米1公斤左右,以土层吸足水分而又不漏料为准,并连续喷2天,而后停止喷水2天~3天,同时增加棚内通风,促使子实体普遍在湿度较大的粗、细土层之间形成。出菇水要稳就是喷“结菇水”后7天左右,在正常情况下菇床菌丝普遍扭结,并有些菇蕾已长到黄豆大小时,要喷些重水,以满足菇蕾迅速生长发育时菌根能从土层中及时得到充足的水分。出菇水一般要求每平方米喷水量为0.25公斤~0.35公斤,并分2天喷洒。
采收期管理
双孢菇从播种到采收,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需要35天~40天,整个采收期约6~8个月。这个时期重点是维持适宜的温、湿度和适当地通风换气,为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秋菇管理
喷水调湿是整个秋菇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水分调节要掌握好“维持水要常,转潮水要重”的原则。维持水要常即菇多时多喷水,菇少时少喷,菇蕾生长前期多喷,生长后期少喷的原则,要结合气候条件和菌丝生长情况等灵活掌握。一般维持水每天喷1~2次,每平方米用水量0.25公斤~0.5公斤为宜。转潮水就是待每潮蘑菇采收基本结束后,立即剔除菇头残根和死菇,并及时补上采菇时带走的泥土,减少喷水或停喷2天~3天,让土层绒毛状菌丝恢复,积累养分,待绒毛状菌丝生长后,加大喷水量,每平方米用0. 5公斤~0. 75公斤水喷1天~2天,促使菌丝重新扭结,长出第二潮菇蕾。通风换气是秋菇期不容忽视的重要管理环节。秋菇前期,气温高,出菇多,子实体新陈代谢旺盛,排出的二氧化碳多,需要氧气也多,要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就必须加强通风换气,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2、越冬管理
入冬后,因气温不断下降,菌丝中营养储备也相对减少,土层中束状菌丝增多。要加强保温措施,防止寒流侵袭,并适量补水,使菌丝良好过冬,为春季出菇创造有利条件。具体的措施有补水追肥、通风保温、松土除老根等。一般采取5天~7天喷一次水,每平方米喷水量0. 5公斤左右,保持细土粒不发白。喷水应在晴天中午时进行,喷水时还可以结合追肥,施用一些菇丰宝、喷菇宝等增产剂。为了满足菌丝的生活条件,必须做好菇棚的保温,同时注意一定的通风,保持棚内空气新鲜,一般在中午通风2小时~3小时,气温特别低时,可暂停通风1天~2天。松土除老根应根据土层中的菌丝生长情况进行。土层内菌丝生长旺盛,粗壮有力,菌索多而板结,可将细土刮开,松动粗土,并除去衰老发黄的菌索和死菇,以利于新生菌丝继续生长。
3、春菇管理
春菇生长期的特点是气温由低到高,出菇由少到多,喷水量也逐渐增多,且要做到先稳后准。早春应从提高菇房室温为主,结合菇房内通风换气,宜选择每天午后气温较高时通风,以利提高菇房温度,要灵活掌握菇房通风换气,延长春菇生长期,并认真做好病虫害的防御工作。
4、采收
从现蕾至采收4天~6天。一般当菇盖长到4厘米左右时采摘,采摘时要先向下稍压,再轻轻旋转采下,避免带动周围小菇。采收时最好是随摘随切菇柄,保持菇表洁净和减少碰挤压伤,菇柄切口要平整,不能带有泥根,切柄后把菇放在内壁光滑洁净的硬质容器中。一般约8天~10天生长一潮菇,间隔4天~5天再出第二潮菇。(江苏食用菌网)
编辑:XS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