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1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柳松菇是近年从野生种中分离、驯化而来的一个食用菌新品种,其子实体外形金黄,身披鳞片,具有高于其他品种的营养价值和疗效价值。柳松菇所含有核酸物质,对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由于大部分菇农对其特性不了解,更不掌握其栽培技术,所以,市场上难见柳松菇的身影。柳松菇的生物特性及栽培要点如下:
生物学特性
温度:该品种属于中温型,适应5~35℃发菌,最适为23~26℃。出菇温度范围为15~25℃,以18~20℃为最适宜。
湿度:适宜生长的基料含水率应在60%~65%,技术水平较高者可掌握63%及其以上,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
PH值:适宜的pH值为6~6.5,拌料时可提高至8,因其灭菌后培养料的PH值即可下降。
空气:出菇阶段二氧化碳浓度宜在0.05%以下。
光照:并调控光照强度在400~1200勒克斯。
碳氮比:以22~30:l为宜。
菌丝形态:一级种菌丝极为浓密,成熟后呈土黄色,二级种以后的各级菌种则色泽减轻,至出菇菌袋时即为白色。
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木屑、棉子壳各100千克,麦麸、玉米粉各25千克,豆饼粉2千克,过磷酸钙4千克,尿素0.8千克,石灰粉2千克,石膏粉5千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120克。
配方二:棉子壳220千克,麦麸25千克,玉米粉5千克,过磷酸钙3千克,尿素 O.8千克,石灰粉l千克,轻质碳酸钙、石膏粉各1.5千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120克。
接种发菌
拌料后堆闷24小时,而后的装袋、灭菌、接种、培养等均同常规。注意发菌温度宁低勿高,湿度宁小勿大,通风宁强勿弱。发菌期间每3~7天喷洒1次防治病虫的药物。
出菇管理
菇棚处理:
菇棚事先进行整理,使用百病去无踪及敌敌畏等药物进行杀菌处理,并进行闷棚处理,2~3天后即可移入菌袋。
菌袋催蕾:
将袋口解开并撑开,提高棚内相对湿度至95%左右,闭光、不通风,使菌袋处于潮湿、闷热、无光、无风的环境下。维持2天,袋口,料面上即长出一层密密的气生菌丝。然后立即改变环境条件:相对湿度保持在80%-95%;打开门窗或通风孔进行通风,最好能在夜间强制通风;加大光照强度到1000勒克斯左右;白天提高棚温至32℃以下,夜间结合通风使其尽量降低。经5天左右,新生菌丝全部倒伏并纽结,袋口料表出现一层黄褐色油滴状细密的小米粒状原基,即催蕾成功。
幼菇管理:
蕾期后保持相对湿度90%-95%,并严格调控温度在23℃以下,适量通风。经2~3天,菌柄伸长、菌盖初生成形,并逐渐长大。适温下经3天左右,即可安全渡过幼菇期。
成菇管理:
调控棚温在20“C左右,低于15℃时,子实体数量少,菌柄粗大,菌盖肥硕,温度偏高时个体多(与茶树菇等品种类似);。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适量通风,以及约1000勒克斯的光照强度,使幼菇的生长发育在适宜条件下,得以正常健康进行。
采收:
柳松菇的采收应坚持宁早勿晚的原则。当菌盖呈半球或小半球体状、菌幕尚未破裂、菌褶仍呈黄色时,即应及时采收:若等到菌盖平展甚至上翻、菌幕破裂、菌褶呈黄褐色时,则子实体已充分老熟,不但弹射对人体有害的孢子,而且已失去商品价值。并且,由于生长期过长,老化菇体从基料内大量吸收营养及水分,导致下潮菇迟迟不能发生。因此,掌握7~8分熟采收为宜。春季大规模生产时,可掌握6分熟的采收标准;秋栽由于气温趋低可视工作量而定,最迟不超过8分熟采收。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