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2-1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台湾秀珍菇栽培技术
黄德发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石亭镇农技站
台湾秀珍菇,中名紫孢侧耳,别名小平菇、姬菇、黄白平菇、美味侧耳,是近年来福建省从台湾引进的一个新品种。该菇形态优美、质地脆嫩、味道鲜美,颇受消费者欢迎。
1 生物学特征与特性
1.1形态特征:幼菇的菇盖呈灰白色,菌褶菌柄呈白色,菌柄多为偏生,少近于中生。子实体多为丛生,少为单生。
1.2生态特征:秋末春初生于杨、柳等阔叶树的树干与倒木上。福建、云南、江西等地有野生菇分布。但同一种类有地区性的差异。如日本小平菇其菌盖幼时为灰黑色,有的朵形较大,易开伞。
1.3生长条件
1.3.1营养:菌丝粗壮,长速快,抗杂菌力强,适栽原料有杂木屑、棉子壳、甘蔗渣等,适当加人过磷酸钙、钙镁磷、碳酸钙、石膏等矿物质有助于小平菇生长。
1.3.2温度:菌丝生长温度7—30℃,最适温度23一26OC;出菇温度8一20℃,最适温度12—16℃。为变温结实性,出核阶段需一定温差的刺激,子实体分化将加快,出苗整齐,产量增多。
1.3.3湿度: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应掌握在65 %一70%,比其它食用菌所要求的含水量高,空气相对湿度为 65%。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调为 85%一 95%,若空气干燥,菇体变小,严重时还会引进菇原基萎缩,菇蕾死亡。
1.3.4空气:台湾秀珍括为好气真菌,任何时候都应当充分保证通风通气的环境,使之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1、3.5光照:菌丝生长阶段对光的要求不严格,在全黑暗的环境下也能生长。于实体阶段对光要求特别敏感,无光条件下于实体难以形成,但直射光对形成于实体不利,散射光对生长有利,特别在冬季需更强的散射光线,保持蔬体编白。
1.3.6酸碱度:要求偏酸性的生长环境,最适pH5.5—6.5。
2 栽培技术
2.1选择优良菌株:目前大多选广记型菌株,特别是高温型的优良菌株,四季均可栽培。同时还应选优质、高产、出苗快、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遗传性状稳定的好菌株。目前在福建栽培的当家品种为“秀珍2号”该菌株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采收到菇。
2.2选择适宜栽培期:为使制种过程不受杂菌感染,节约能源,应选择在菌丝最适生长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制种,一般在人秋后气温开始下降时制种为宜。
2、3选择适合的配方:(1)棉子壳96%,石膏2%,轻质碳酸钙1%,过磷酸钙(或钙镁磷) l%。(2)杂木屑(或甘蔗渣)40%,棉子壳 55%,黄豆粉(绍玉米粉) 2%,石膏 2 %,过磷酸钙(或钙磷)1%。
2.4选择适宜的栽培方式:栽培方式可因地制宜,如瓶栽、箱栽、畦栽等。但目前在工厂化大规模栽培中,采用落地培式栽培技为适宜。其优点在于栽培数量大,便于管理与采收。
2.5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出菇阶段应做到温、湿、气、光四要素的协调管理,营养物质的及时补充,才能做到优质与高产。①建立冷处理系统:为拉大温差刺激,特别是在三季,每次进人催菇阶段,将留袋分批运人5—8oc的冷库,进行“冷处理”8—12小时,这一点十分重耍。特别在夏季往往日气温大大超过出菇温度,按常温是不会出菇或出菇不多,但只要进行“冷处理”,就会再次出菇,达到周年高产出菇的目的。②建立调温,调湿、调气、调光系统:调温主要是拉大栽培场的日夜温差,并在高温期进行“冷处理”;调湿要做到用超声波弥雾器进行微喷、细喷;调气主要是保持通风环境,采用正压送风系统,使培养场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不致过高,防止畸形菇产生;调光即采用漫射光,在冬季适当增强亮度,使菇的菌盖不致转为暗灰色,菇体较为厚实。③建立营养补充系统:在多次出菇后营养损耗较大。菌丝纯化,加上喷水袋内菌丝透气不良造成出菇锐减,为此应进行“放小气”与“放大气”处理,并配制快丰收10000倍液加 0. 2%磷酸二氢钾溶液等营养液浸泡首袋及时补充营养,提高菇的产量与品质。
3采收与保鲜
台湾秀珍菇一般在菌盖长至3CM应及时采收(规格菇为2~4.5CM),送加工车间分检、分级,按市场要求进行包装。在库存与运输全程应保持5—8℃,防止提早开伞陈化变色。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