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10-12-0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一、栽培方法:
(一)栽培季节
我区全年均可播种栽培,但按市场消费习惯,夏季栽培量要减少。选用的平菇品种也要因栽培季节和栽培场地的不同而不同。
(二)栽培技术
平菇是生命力很强的食用菌,只要在生长适宜的条件下,比其它任何食用菌生长都快。我区平菇栽培发展很快,广大栽培者根据平菇的生物学特性,创造了许多栽培方法,平菇的常规栽培方式主要有袋栽、床栽、畦栽、砖栽、箱栽、盆栽等。
1、 塑料袋熟料栽培
通常用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长45厘米左右,宽20-27厘米,厚度0.04厘米左右,袋两头均开口。套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专业生产厂生产的制菌种用的塑料套环和无棉塑料盖;另一种是用纸箱包装带作原料,用电烙铁焊接成直径4.5~5.5厘米左右的圆圈作套环。
⑴ 塑料袋熟料栽培的培养基本配方:
① 棉籽壳90%、米糠5%、石灰2%、磷肥1%、石膏1%、食盐1%、含水量60%、ph值8.0~9.0。调配时,棉籽壳先用石灰水浸透,捞起堆制发酵1~2天。然后加入其它辅料拌匀,含水量偏低时,通过喷雾加湿,偏湿时适当摊开蒸发多余的水分或适当多加些麸皮或粗米糠,最后测ph值,ph值宜高不宜低。如果用水不方便,或为了节约用水,棉籽壳可直接喷水翻拌。
② 杂木屑或稻草(切碎)85%、麸皮(米糠、玉米粉)7%、花生麸3%、磷肥或复合肥1%、石膏或碳酸钙1%、糖1%、石灰2%、含水量60%、ph值8.0~9.0。原、辅料充分拌匀后,边喷水边翻拌,至含水量60%为止。
③ 玉米芯65%、棉籽壳20%、麸皮或米糠8%、花生麸或菜籽饼3%、磷肥或复合肥1%、石膏1%、石灰2%、含水量60%、ph值8.0~9.0。将玉米芯及其它材料(棉籽壳先预湿)充分拌匀,边喷水边翻拌,至含水量60%为止。
④ 甘蔗渣40%、杂木屑35%、米糠20%、石灰3%、过磷酸钙1%、食盐1%、磷酸二氢钾0.1%、ph值8.0~9.0、含水量60%。堆闷1天。
⑵原料消毒和接种:
塑料袋栽培既省工,又便于管理,还能充分利用菇房空间,减少病虫害,易于栽培成功。它不仅适用于室内栽培,也适于塑料大棚、人防工程等场所栽培,这是近几年广泛采用的一种新的栽培法。首先将袋的一端7厘米左右处折迭好或用脚踩住,然后将培养料装入袋中,每筒装干料1.8~2公斤,适当压实,装至离袋口7厘米左右时,将料压平,套环后用薄膜封口,用橡皮筋或自行车内胎切剪的胶圈拴紧薄膜和套环。反之亦同。然后把装满料的料筒置于常压灶或简易灭菌灶内,在温度100℃保持10~12小时。灭菌过程要注意,温度要在内小时内战升到100℃;料筒在锅内排放时要留有空隙,以便受热均匀;灭菌中间要及时补加热水,防止锅内水烧干。当灭菌锅(灶)内的温度降至近室温时,将料袋搬入接种室。
由于量较大,通常不用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用紫外线照射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亦可用气雾消毒剂或其它消毒剂消毒。当料袋温度降至此28℃以下时可进行接种。接种人员在进入接种室之前要用肥皂或洗衣粉洗手,再用75%酒精擦手。接种用的栽培种亦用75%洒精擦抹菌种瓶(袋)的外壁。有条件的,接种人员要换鞋、工作服及工作帽。封袋口时,将原料封袋口的薄膜弃去,换上经过来菌的报纸或牛皮纸,报纸最好用2、3层,牛皮纸用一层即可。放菌种时,瓶装菌种用接种钩或镊子直接从瓶嗫出放入料袋内。若是袋装菌种,接种人员最好戴上经过消毒的胶手套,将菌袋打开,直接用手取少量菌种放入料袋。封袋口时动作要快,尽量缩短袋料暴露的时间。通常每瓶750毫升菌种瓶装的菌种可接种18袋左右(料代两头接种)。接种完后,将料袋搬进培养室进行培养。用于培养菌丝的培养场所要打扫干净,并进行必要的消毒与杀虫处理。
⑶菌丝培养和出菇管理:
培养场地要干燥、空气清新,温度控制在27℃以下。培养菌袋通常采用单排迭堆的方式排放,亦可“井”字形排放,表面撒一层石灰,无论何种排放方式,尽量使料内温度不超过30℃。超过30℃要及时散堆,并通风换气及时降温。培养场所尽量保持黑暗。接种后10天内要勤检查,发一败涂地当年要及时拣出处理。菌袋除排放在地面以外,亦可搭床架排放,可充分利用空间。每层床架堆放菌袋的层数亦要根据气温的高低而定。床架层与层间的距离通常50厘米左右,床架间过道一般以70厘米为宜。15天后把上下料筒调堆,检查菌丝吃料情况,一般经20~25天左右菌丝长满整个培养料,接种至子实体原基的形成一般需35天左右,接种到子实体形成的时间与品种的不同和培养环境的温度高低、温差的大小等原因密切相关。
出菇管理:菌丝长满全袋后,就地出菇或搬到出菇场地出菇。就地出菇时,原先排放较密集的应重新排放,排与排间距离以采摘方便为标准。出菇前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增加通风,适当增大日夜温差,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从而刺激子实体的形成。
温度控制:平菇是变温性结实菌类,变温刺激有利于平菇子实体的形成。原基形成后,温度在15~24℃时,子实体生长较快,温度过低子实体生长较慢,但菌盖肥厚;温度过高,虽然子实体生长快,但菌盖薄且脆,纤维较多,品质下降。
湿度控制: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是子实体形成和正常发育获得高产的重要条件。一般空气相对湿度以65%左右为宜。不同时期喷水方式和喷水量有所不同,子实体形成初期以空间喷雾加湿为主,以少量多次为宜,保持地面湿润。当子实体蓖盖大多长至直径3厘米以上时,可直接喷在菇体上,空气相对湿度最好不要低于80%,以85%左右为最佳。空气湿度太低,子实体不能形成,已形成的亦会因干燥而萎缩死亡。湿度过高极易发生杂菌污染。采完一潮菇后,停止喷水3天左右,然后重新喷水,刺激新一潮菇的形成。实际生产时,往往出菇不齐,潮与潮间的分隔不明显,通常当大部分菌袋出了一次菇后就作为一潮菇来处理。
光照控制:平菇子实体的形成必须有光线的刺激,菌丝长满菌袋后,要给予适当的散射光,但不能阳光直射。黑暗的环境或光线太弱,子实体难于形成,即使形成了,子实体的生长也常常不正常,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通常以能看报纸的光线即可。在人防工事等场所应安装照明灯来增加光照,刺激子实体的形成。
通风换气:菌丝生长期无需经常通风,菌丝亦能正常生长。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足够的氧气,必须加强通风换气。一般的出工菇场地适当打开窗即可,人防工事或地下室栽培要人为送风换气,在保证空气湿度不过低的情况下,尽量增加通风量。通风换气不仅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同时可减少杂菌的污染。
采收:采收平菇要适时,一般七成熟即菇体颜色由深变浅,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孢子未弹射时采收最好。如果菌盖边缘充分展开,不但菇体纤维增加,影响品质,而且释放的孢子会引起部分人过敏,同时还会影响下一潮菇的产量。采摘时一手按住培养料,一手抓住菌柄,将整从菇旋转拧下,将菌柄基部的培养料去掉。每采完一次菇后,都应及时打扫卫生。正常情况下,秋末、冬季、春初的料袋可收4~5潮菇,春末、夏季、秋初只能收2~3潮菇,如果管理不善,杂菌害虫严重者只能收一潮菇,甚至无收成。平菇子产体是越嫩越好吃,幼菇口感良好,既滑又爽,随着人们口味的不断变化,近年来,一些菇农专采摘菌盖在3厘米以下的幼菇供应高文化餐厅,价格较高。如果管理得当,可采收6~8潮幼菇。、
清场、废料处理:通常情况下,采收5潮菇后,大多数菌袋内的营养已消耗殆尽,为了充分利用场地,应及时清场。清场后认真打扫卫生、消毒,供下次使用。清理出来的料袋有多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将所有的料袋去掉塑料袋,废料作为有机肥,用于种菜、种果或养花,另一种是将菌丝仍较好的料袋脱去塑料袋,搬至塑料大棚或果林下,覆盖营养土,适当喷水,可出1~2潮菇。出菇后,废料直接作肥料;还有一种方法是,将未受污染的料集中晒干或直接用作鸡腿菇等食用菌的栽培原料。
2、 塑料代生料栽培
平菇的生料袋在温度较低的北方较易获得成功。由于我区气温较高、湿度较大,要进行生料栽培平菇,除要求栽培者有丰富的经验外,还要选择在气温较低的11月底至将近年的3月初,通常在11月底1月初接种,12月底3月初出菇。在海拔高的山区,生料袋栽的时间可适当提前和延长。
平菇生料袋栽的塑料袋通常采用40厘米左右、宽24厘米左右、厚0.03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原料用棉籽壳、质量相对好的废棉渣,有时也用稻草。辅料通常用磷肥、石膏粉、石灰,很少用麸皮等营养丰富的辅料。此外,还要适当添加多菌灵或克霉素剂等杀菌剂。
常用的培养基配方:棉籽壳92%、磷肥1%、石膏粉2%、石灰5%、含水量60%、ph值8.0~9.0。棉籽壳用石灰水浸透后捞起,沥去多余的水分,盖上塑料薄膜堆制发酵,料堆宽1米、高1.3米左右、长2米以上,待料内温度达50℃以上时保持2天翻堆,翻堆时将磷肥、石膏、石灰等材料加入并充分翻拌均匀,再盖膜堆制3天,每次盖江膜前喷敌敌畏或乐果杀虫。最好在料堆上每隔50厘米纵横穿直径6厘米左右的孔,这样可使发酵更充分。
装料接种:将制发酵的培养料加适量的多菌灵或克霉剂拌匀,添加方法通常是按培养基干料重的0.1%~0.2%,加适量水溶解后以喷雾的方式加入,边喷边翻拌。最好用拌料机拌料,拌好后直接装袋接种,或再堆4小时左右再装袋接种。装袋接种时,先将袋的一端用绳扎好,将另一埠打开,放一层菌种于袋底,厚度约1厘米,然后装培养料。装至袋长1/3处时,播一层菌种,菌种播在袋内的边缘,厚度约1厘米,再装培养料至袋长2/3处,再接一层菌种,方法同上,装培养料至袋口,以剩下的袋口扎紧。这样,一个4层种3层料的培养袋就做好了。若要缩短发菌时间,或塑料袋较长时,可播5层种4层料。菌种使用量为干料的15%左右。生料袋栽接种尽可能在周围环境较卫生、较少灰尘的地方进行,场内尽可能能避免苍蝇等害虫的侵袭,以减少污染率。生料栽培在新场地更易获得成功。
菌丝培养:生料袋栽在菌丝培养时,料袋的排放方式与熟料栽培有些不同。在我区进行生料栽培菌丝培养料袋排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料袋单层横放在培养架上;另一种是单层竖放在水泥地面上,袋与袋间的距离视气温高低而定,气温高时相距远些,气温低时相距近些。一般接种后2~3天即可看到菌丝从菌种块上萌发。室温会逐渐上升,若气温超过28℃时,要加强通风。菌丝向料内伸长2厘米左右时,检查所有料袋菌丝的生长情况,发现污染或菌丝不萌发吃料的应及时拣出处理。然后用消毒过的圆珠笔芯大小的铁丝或稍粗的缝纫针在接种层部位打孔,供通气换气,一般每个接种层等距离打5~6个孔,孔的深度3厘米左右。若接种后气温低于10℃,可用薄膜覆盖保温,但必须在气温相对较高的中午掀开薄膜,20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全袋。
出菇管理:生实袋栽出菇管理时,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管理与熟料袋栽出菇管理相同,但生料袋栽的出菇方式有所不同。在培养架出菇时,通常将料袋的单层排在培养架上,相距约2厘米,待菌丝长满即将出菇时,在料袋上方用消毒的锋利小刀划4个“×”口,划的“×”长2厘米左右。且分别在袋的两端和接种进的菌种层处,也就是打通气孔的位置。但划口时不要伤及子实体原基。待子实体成熟采收后,将料袋上下翻转,用同样方法划“×”口即可。采菇后,上下调转再划3个“×”口,出完4次菇后,营养已基本消耗完,可参照熟料代栽的后期处理方法处理。
若在地面竖直排放出菇,就先调整好料袋间的距离,一般每4袋一排,袋与袋之间的行距约35厘米,袋距2厘米左右,两排之间的人行过道以60厘米为宜。在调整位置过程中,用消毒的锋利小刀在接种处划“×”口,每层等距离划3个口,靠地面底层暂不划。若划口时已有原基形成,应在原基形成处划口,但不要伤及于实体原基。菇采完后,将料袋上下调转,用同样方式划“×”口,位置与第1次的错开。具体操作时,划口的数量和位置根据经验作适当的调整,通常是划口的数量少,子实体单丛的重量大,菌盖较厚。相反,划口的数量多,单丛重量小,菌盖较薄。若以采收功菇为主,划口的数量可适当增加。两次划口并采收菇后,可钭料代横排,并将袋纵向剪开,但不要去掉,很快又会出一批菇。生料袋栽的采收及废料处理与熟料袋栽的方法相同。
3、 床栽
利用现有的空房、石山洞等改造为菇房。菇房应设在地势高、近水源、 排水方便的地方;内墙和地面最好用水泥抹光或用石灰粉刷,以便消毒,床架南北排列,四周不要靠墙,床架之间留70厘米宽的走道。上下层床面相距70厘米,最下层离地面30厘米,最上层不要超过窗户,以免影响光照,床面宽不应超过1米,过宽不便管理,同时中间也不利于菌丝生长和出菇。床面铺稻秆帘或代用料,上面再铺上一怪塑料蒲膜。
⑴原料的准备和处理:
床栽平菇的原料主要有废棉、棉籽壳、稻草、辅料有麸皮、石膏粉、磷肥、石灰、多菌灵或克霉灵。废棉和棉籽壳通常分别使用,稻草要切碎或粉碎,常与废棉或棉籽壳混合使用。辅料麸皮的使用要特别小心,如果栽培场地卫生环境较差,或栽培者经验不足时,最好少用或不用。如果要使用,用量最好控制在5%以内,不宜太多,以免发生污染。如果不进行二次发酵,不能使用麸皮。所有的原料都必须新鲜无霉变,原料使用前最好日曝晒1~2天。常用培养基配方:
① 棉籽壳88%、石膏粉1%、磷肥1%、石灰5%、多菌灵0.15%,ph值8.0~90,含水量60%。如果不加麸皮,棉籽壳用量为93%。棉籽壳先用石灰水浸泡,石灰用量通常为2%。浸透后捞起堆制发酵,堆制方法与生料袋栽的堆制相似,待料温达到50℃以上时维持2天,进行翻堆。翻堆时,将辅料与棉籽壳充分拌匀,再堆2-3天。加辅料时,先将麸皮与1/3的多菌灵混合,混合方法是先将多菌灵用适量水溶解,然后喷淋在麸皮上,充分拌匀,然后再与磷肥、石膏、石灰一起与棉籽壳混合拌匀,最后用拌料机,务必使培养料充分拌匀。剩下的2/3多菌灵在二次发酵前加入。
② 废棉92%、石膏2%、磷肥1%、石灰5%、多菌灵0.15 %,含水量50%~60%,ph值8.0~90。废棉必须是短绒较多、杂质少的破籽棉、先用石灰水浸泡透后捞起。废棉一定要浸透,若有棉花团末浸透,容易引起杂菌污染。浸过的废棉堆朵发酵时,底下要竹或木,以利于沥去多余的水分,堆制发酵过程及辅料的添加方法与棉籽壳的处理方法相同。
③ 稻草60%、棉籽壳或废棉28%、麸皮5%、石膏1%、磷肥1%、石灰1%、多菌灵0.15 %、含水量60%、ph值8.0~90。棉籽壳或废棉的处理方法与上面配方相同,稻草要切段或粉碎,用石灰水浸泡,最好与棉籽壳或废棉一起堆制发酵。堆制方法是:底下先垫一层棉籽壳或废棉,上面铺一层稻草,稻草上面再铺一层棉籽壳或废棉,重复铺料,共3层棉籽壳或废棉,2层稻草,每层的厚度视料的比例而定。堆好后高度1.3米左右,宽1米左右,长度2米以上。最好每隔50厘米纵横穿通气孔,以利于充分发酵。堆3~4天翻堆一次,翻堆时可将棉籽壳与稻草充分混合,将其它辅料加入,再堆制3天左右。
⑵二次发酵
又称巴氏消毒。通常有两种方式进行二次发酵。进行二次发酵前,先将培养料散堆再将剩下的2/3的多菌灵加适量的水溶解,均匀地喷在料上,边喷边翻拌或用拌料机拌匀。
第1种二次发酵方式是:将培养料搬入专用的发酵房,铺在床架上,床架宽约1.2米,通常设2层。最低层离地40厘米左右,第2层与第1层相距60厘米,与房顶相距1米,床架的数量是根据房的大小而定。床架间距离0.8~1米。料铺在床上的厚度为40厘米左右,采用波浪形或在料中间打洞,以利于充分发酵。铺好料后,通入蒸气,烂漫国达到60℃时维持6小时,然后停止加温让其继续发酵1~2天。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应适当送入空气,或开窗换气。最好每次能发酵干料重1000公斤左右。亦可根据各自的规模来确定每次发酵料的重量。这种发酵方法较易控制,发酵质量较好。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强度,亦可将培养料用竹(木)框或塑料框装好放入发酵室,再通蒸气,但框与框之间应有适当的空隙。这种发酵无需床架,房的体积亦可相应减少。框的大小以搬动方便为好。一般每框装湿料30千克为宜。
另一种二次发酵方法是:将堆制发酵过的培养料直接搬入栽培房,铺在床架上。铺料的方法是,上面二层铺料的厚度为7-10厘米,具体厚度视栽培时的气温而定,气温高时铺7厘米左右,气温低时铺厚一些。最低一层暂先不铺料,底下第2层铺料厚10厘米左右。铺料后,通入蒸气加温。当料内温度达到60℃时维持6小时,停止加温,维持发酵1~2天,发酵期间要适当换气。
铺料播种:将在发酵室二次发酵后的培养料搬入栽培房,铺在培养架上。采
用层播法播种的,应先在床架上铺一层薄膜(栽培房和薄膜均应先消毒)。然后在薄膜上面撒一层菌种,用量为每床菌种用量的1/4。边缘多播些,中间少播。播种后铺料,料的温度必须在25℃以下,料的厚度约3厘米,在料的上面再铺一层菌种,用量与第1次相同。菌种播在边缘,中间不播或少播。播完第2层种后,再铺一层4厘米左右的培养料,铺好后将剩下的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上,用手或木板拍打,使菌种与培养料接触良好,以利于菌丝的萌发。播种后,及时盖上薄膜,防止苍蝇等害虫在培养料上产卵。
培养料直接在菇房内进行二次发酵的播种通常采用点播加散播的方法。具体
操作方法是:将菇房的门窗打开,排除房内废气,降低料温,将上面两床的料适当拌松,将下面第2层的料的一半搬至底层铺好。当料温降至25℃以下时播种,先点播,即每隔10厘米左右播一点,将菌种入入料内3厘米左右处,然后用料盖住,用种量为总用种量的1/4。将剩下的种散播在料面,用手或木板拍打,以利于菌丝萌发。床栽用种量通常为干料的12%左右。播种后盖好薄膜,防止苍蝇等害虫入侵。
⑵菌丝培养和出菇管理:
播种后菌丝培养主要是控制好培养室的温度,使料内温度不超过25℃。当料温超过25℃时,应加强通风气换气降温。当料温超过28℃时,应掀动薄膜降温。培养室空气湿度以70%左右为宜。发发现苍蝇等害虫,应适当喷乐果等杀虫剂。一般情况下,15天左右菌丝可长满料面,25天左右可长透培养料。温度偏低时,菌丝长满料面的时间会长些。菌丝培养前期除密切注意料温外,还要检查杂菌污染情况,料温过高易受细菌、酵母的污染,培养料会发酸发臭。发现此情况时,要加强通风降低料温。若发现氯霉等霉污染,除加强通风换气外,在污染处撤些石灰粉,或将污染料挖掉,再撤些石灰粉。
平菇菌丝长透培养料达到生理成熟后,料布什 有浅黄色透明水珠出现,表明子实体即将形成。从播种至子实体原基形成通常需要35天左右,具体时间与品种及温度有关。菌丝长透培养料后适当增加培养室的光线和通风换气,人为增加菇房内的日夜温差,刺激子实体原基的形成。待有大量子实体原基形成时,揭去薄膜,并保持室内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以喷雾方式加湿,以少量多次为宜。一般每天喷3次左右。待菇盖平展、边缘稍有内卷、孢子尚未弹射时即可采收。采完一潮菇后,适当清理床面,盖上薄膜 3天左右,喷水1次,水中可适当加增产素。一般5天左右第2次潮菇子实体原基开始形成,通常可收4~5潮菇。当采收4~5潮菇后,培养料营养消耗殆尽,应及时将培养料清出,打扫卫生,废料通常用作有机肥料种菜、种果、养花。
4、 畦栽
畦栽是目前长江流域以及北方较常采用的栽培方式,南方通常在气温较低时进行。栽培场所多选择在塑料大棚、果树林下进行,有时也在瓜、豆棚下进行。畦栽有设施简易、花工少、成本低等特点,在杂菌、害虫可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产量高,产菇期长。
⑴栽培场地选择及作畦
畦栽通常常选在塑料大棚、仓库、闲置的农舍及果树底下进行。在塑料大棚或果树底下栽培时,通常要先作畦,而在仓库等室内则无需作畦。作畦的方法及规格是:先将栽培场地的土翻松,撒些石灰,然后挖沟作畦,畦面宽1米左右,畦与畦之间挖成沟深15厘米左右,沟底宽40厘米,沟面宽50厘米,畦的长度以4~5米为宜。作畦后,畦面、畦侧及沟底的土要拍打结实,畦面撒一层石灰粉,若土太干燥,应喷水加湿。若土中害虫多,还要喷些乐果或敌敌畏等。在塑料大棚内栽培,大棚作盖塑料薄膜外,还要盖黑纱网或稻草、树皮等遮阳物,在南方最好不能有阳光直接照射畦面。在果树下栽培时,在遮荫度不够的地方搭架盖好遮阳物。
⑵原料的准备
畦栽的原料及处理方法与床栽的相同,但培养基中一般都不加麸皮等营养丰富的辅料。播种时的气温最好在20℃以下,铺料前,通常先垫一层经消毒的薄膜,亦可铺一层薄稻草或麦秆。先在上面撒一层菌种,菌种量为总种量的1/4,播种的宽度约80厘米(也就是铺料的宽度)四周多播些,中间少播些。然后铺一层5厘米左右厚的培养料(经堆制发酵的料温要降至25℃以下),再将1/4的种翻在料上面,同样是边缘多播些,中间少播或不播。播种后再铺一层5厘米左右的培养料,最后将剩下的1/2种播在料面。此时蓖种要播均匀,播完后用木板轻轻拍打,将菌种与培养料紧密接触,以利于菌丝萌发。播完种后随即盖上薄膜,防止水分过度蒸发。铺料播种时,料面最好是龟背形,以防积水。薄膜上面要用砖或土压住,防止被风吹开。
⑶菌丝培养和出菇管理
菌丝培养前期的管理重点是控制好料温,避免高温“烧菌”,同时防止杂菌和害虫的侵入。温度升高,通过加强通风来散热,必要时还要揭膜降温。经常检查是否有杂菌污染,若发现有杂菌污染,在污染处撒些石灰。若发现培养料内有酒酸等异味,应增加揭膜换气的次数,揭膜通风后及时盖好薄膜,防止害虫侵入产卵。当菌丝长满料面后,相应减少揭膜的次数,以利于保湿。如果气温偏高,要做好降温措施,此时若发现有虫害,要用药液喷杀。正常情况下,15天左右菌丝长满料面,25天左右长透培养料。为了积累经验,做好每天的温度记录和处理情况记录。
当菌丝长透培养料达到生理成熟时,要拉大日夜温差,增加通风和光照。空气湿度要达到90%左右,具体要求参阅袋栽及床栽出菇管理有关内容。畦栽平菇通常空气相对温度较难控制,通常子实体在原基形成揭开薄膜后,要在畦上架起小拱棚,上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湿,气温低时兼作保温用。盖上江膜后会导致供氧不足,因此要适当掀开通风换气,喷水时要把薄膜揭开。子实体长至七成熟时即可采收。平菇畦栽的“转潮”管理:畦栽平菇子实体形成生长批次较为明显,每潮菇采收后至下一潮菇的发生称为“转潮”。转潮的快慢主要由气温和栽培品种特性决定,亦与培养料的含水量是否合适和营养状况有关。一般转潮时间为7天左右,有的需要15天左右。正常管理时,使转潮增快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每次采菇后,应清除菇床表面的死菇及菇脚等。如畦面菌皮过厚,要用铁丝或竹片等将料面划破,行距10厘米左右划线,深度3毫米左右,然后喷雾加湿,适当通风使料面不再有积药味时盖上薄膜。如果温度过大,要过一天再盖薄膜。若有菇蝇等害虫,应喷药,待药味散发后再盖薄膜。当了实体重新形成后,再用小拱棚架起薄膜,进行前述的方法管理。如果管理得当,可收4~5潮菇。整个栽培周期可长达3个月。
5、砖栽
平菇砖栽是小批量生产的常用栽培方式,栽培的时间与畦栽相同,栽培原料和处理方法及培养基配方亦与畦栽相似,操作方法如下:
⑴原料准备
处理方法及培养基配方参阅畦栽有关内容。
⑵模具制作
模具通常用木板制成,规格通常为长×宽×高=40厘米×35厘米×10,厘米,木板厚度1.5厘米左右,模具制成开关活动的矩形框。
⑶装料播种
在地上垫一块比模具稍大的木板,在木板上铺一层塑料薄膜,薄膜的大小以可包住模具为度。将已扣好的模具放在薄膜上,在框内薄膜上面播一层菌种,用种量为全部用种量的1/3。然后铺一层5厘米厚的料,再播一层种,种播在四周,中间不播或少播,用种量仍为1/3。稍加压实后再铺1层5厘米的料,将剩下的1/3的种播在料面,稍加压实后将模具打开移去,将薄膜包住培养料,这样菌砖即做成了。连同木板一起搬动,将菌砖放在菇房地面或床架上培养,亦可在大棚内或者其它地方培养。将木板取出,供制下一个菌砖用。具体生产时,木板要多准备几块,一次做几个菌砖再搬运,以提高工作效率。
播种压块后,菌砖最好放在20℃左右环境下培养,薄膜要包好,防止菇蝇等害虫进入料内,7天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发现菌种不萌发吃料的应及时补种,有污染的要及时处理。一般经25天左右菌丝可长透,此时详将包菌砖的薄膜松开,增加通气量,同时增加光照,扩大日夜温差,诱导子裕本原基的形成。
⑷出菇管理
当料块上有子实体原基形成时,可除去薄膜,增加培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到90%左右,具体管理措施可参阅床栽和畦栽的有关内容。为了增加出菇面积,通常将菌砖侧放,但要防止菌砖倒下。采完一批菇后,将菌砖上下调转,7天左右又有大量原基形成,通常可收3~4潮菇。由于菌砖整块暴露在空间,水分的蒸发量比较大,因此,增加空气湿度、加在喷水量是提高砖栽产量的重要措施。
6、箱栽
箱栽是家庭栽培平菇的一种方式,可用纸箱(要用塑料薄膜垫底及侧面)、木箱及其它框作栽培容器,栽培方法及管理可参照砖栽。但要特别注意的是,箱栽容易积水,喷水不能太多。由于子实体在箱内生长,要加强通风和适当增加光照。
7、盆栽
盆栽是近年来学生课外学习食用蓖栽培及家庭作盆景栽培的方式之一。具体操作方式多种多样,这里介绍3种常用的方法:
第1种与砖栽方法相似。先在盆底撒一层菌种(栽培用的盆形状可多样,以平时种花的小花盆最常用,高度不要超过25厘米,直径15厘米左右),然后铺一层7厘米左右厚的料,再播一层种。如此重复至离盆口3厘米左右,最上层播一层菌种,稍加压实后,用薄膜封盆口,薄膜最好不要贴住料面。菌丝培养和出菇管理砖栽相似,为了让菌丝生长有足够的氧气,装盆后5在左右用针将封盆薄膜穿几个小孔。
第2种是将袋栽长满菌丝的料筒除去薄膜,取料筒直放入栽培盆中,高出盆口的料切下来适当弄碎,塞到盆的空隙内。料面通常低于盆口3厘米左右,然后用薄膜封盆口,待原基形成后揭去薄膜,按砖栽方法管理。
第3种是将菌料从菌种瓶挖出或用砖栽、床栽已长透菌丝的料适当弄碎,装到栽培盆里稍加压实,用薄膜封口,管理与第2种方法相同。
二、病虫害防治
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病虫害也逐渐严重,各种病虫害通过多种途径侵染食用菌制种和栽培的各个环节。轻者造成食用菌减产,一般减产20~30%;重者无收,使栽培全部失败。因此,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找出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食用菌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病虫害的侵染一般有3个渠道侵染食用菌:出培养料和覆土带入菇房,尤其用生料栽培;自然传播,在食用菌制种和栽培管理中,由于环境差和消毒不好引起;菌种带菌,使用的母种、原种、栽培种混有杂菌和病虫。食用菌生产中污染培养料及菌丝体的杂菌有毛霉、木霉、青霉、曲霉、脉孢霉等。为害子实体的病害有由毛霉引起的平菇毛霉病;由青霉引起的平菇青霉病;由病毒颗粒引起的病毒病;及由粘菌引起的粘液病等。为害平菇的害虫主要有平菇厉眼蚊、平菇尖须夜蛾、星狄夜蛾、菇螨及跳虫等。对病虫害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⑴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原辅材料,使用前原料经曝晒2~3天,如能采用先堆制发酵,后高压灭菌的双重处理,则能更有效地防止病虫的发生和为害。
⑵保持菇房及四周经常性清洁卫生,菇房使用前必须清除干净残留的培养料、垃圾等污染源,并用10%的石灰水或波尔多液涂刷墙壁、棚顶及床架,也可用2%~3%甲醛液喷雾;再喷0.4%敌敌畏或0.2%乐果液,以杀灭害虫。
⑶接种时加大播种量,一般以增加15%~20%为宜,让平菇菌丝迅速生长占满料面,可抑制杂菌的发生。
⑷加强管理,调控好温湿度,特别是在发菌期,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左右,温度不超过28℃,尽量创造一个有利平菇生长发育而不利病虫发生和繁殖的生态条件。平菇在不良环境下易形成各种畸形菇,畸形的类型有盖小高脚型、盖小珊瑚型、盖小柄粗型、无盖光杆型、盖皱柄粗型、皱缩干枯型等。发生原因主要是:当光照不足,温度偏低;或在栽培中草帘盖得太厚和一直不揭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积累过多,都容易产生高脚型子实体。当温度偏高,湿度偏低(培养料的含水量和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都偏低)或没有及时喷水等,都极容易产生盖不皱缩干枯型。在子实体分化形成期,遇上23℃以上的高温或长期在较高温度下,物质代谢受阻,营养物质输送不到菌盖,容易产生盖小柄粗(呈水胀状)的畸形菇。此外,在栽培上选用质量差的塑料薄膜作覆盖材料,当膜内凝结的水滴滴落到子实体时,会出现菌盖着色的畸形菇。预防畸形菇的发生,也应采取综合性的生态防治,如合理安排栽培季节,选好质量较好的薄膜或地膜作覆盖材料。出菇期根据所栽培品种的温型,调控适宜的温度条件,珊瑚期后,空气相对湿度调至90%,但不能高于95%,防止菌盖变色腐烂。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06%时,就会抑制菌盖的生长。因此,要加强通风换气,一般以人在菇房无压抑感为度,通风后要喷水补湿,让子实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 。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