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玉米芯代料小袋堆放式栽培滑菇技术

    发布时间:2012-08-1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滑菇(Pholiotanamekio)又称滑子蘑、光帽鳞伞、光帽黄伞、滑子菇等,因菌盖表面有粘滑物质而得其名。滑菇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原产于日本,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丝膜菌科,鳞伞属。随着其栽培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推广,滑菇生产会有较大的发展,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滑菇玉米芯代料小袋堆放式栽培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产量高等优点,极具推广价值。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栽培季节

      滑菇属中低温型菌类。栽培周期较长。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不同年份及各地的小气候特点,栽培时间可提前或延后。吉林省的栽培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此时日平均温度较低,利用低温季节的特点,减少杂菌污染。

      2 菌种选择及原材料准备

      根据北方地区气候特点,应选择菌丝生长健壮、吃料快、抗逆性强、度夏不退菌、出菇温度广、现蕾早、转潮快、菇形好、产量高的优质早熟品种,一般选用西羽、C31、滑菇9号、丰菇7号等。采用玉米芯、锯木屑必须注意选择无霉烂变质的原料。玉米芯需用10-12目筛底粉碎备用。称料前最好把玉米芯筛1遍,筛出其中的杂质,有利于装袋,并可防止因混入大块玉米芯而导致灭菌不彻底引起杂菌感染。配方为木屑20%,玉米芯60%,稻糠16%,豆粉2%,玉米面1%,白灰0.3%,石膏0.7%。含水量55-60%。pH值5.5-6.5。

      3 装袋灭菌

      将培养料按比例称好,搅拌均匀,加水量可根据原料的干湿情况适当增减,使含水量达55-60%,堆闷30min。装袋。栽培袋采用18cm×36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袋,可用人工或机械装袋,要求装料松紧适度,中间打孔。装袋后及时进行灭菌,一般常压下100℃灭菌,维持6-8h。

      4 接种

      接种采用低温季节开放式接种,利用培养室接种,接种前要对培养室进行灭菌处理,一般采用白灰水喷洒培养室地面的方法,也可用火碱1kg对水200kg喷洒地面。操作者应按操作要求做好接种前的准备工作,用5%来苏尔喷洒培养袋和搬运、接种工具。栽培菌种要求菌丝体浓白、粗壮、整齐,无杂菌,没有萎缩,不渗出黄水,无害虫,封口处无破损。菌种袋表面用75%酒精或0.1%克霉灵或0.25%新洁尔灭等擦洗消毒。待袋温降到25℃以下即可接种,接种室的温度在5℃以下。如果室温在10-15℃,可采用接种帐接种。袋栽滑菇大多温度超过15℃就不进行生产,否则污染率会超过10%。具体操作一般是采用中心接菌,菌种封口[1-2]。

      5 养菌及越夏管理

      5.1 养菌前期管理

      从接种到菌丝长满整个菌块为养菌前期,此期的管理是使菌丝尽快萌发生长,在低温条件下迅速长满整个菌袋。接菌后的菌袋通常是垛放在菌棚内或集中垛放室外空地上,也可垛放在空置的空房内,菌袋每6个叠垛在一起,用草帘等盖好,保持菌袋温度在10℃以下,防止菌袋受冻,此阶段除了维持菌袋的低温,还要注意通风。接种后7d左右,菌种开始萌发变白,表面菌丝开始恢复正常生长。在4-10℃条件下,经过15d左右,培养基表面布满白色菌丝,并向培养基内延伸,这时应倒1次垛,把垛上层的菌袋放在最低层,底层的倒至上层,进行上下内外倒垛,倒垛时要拍打菌袋,使袋内气体逸出,进入新鲜空气,有利于菌丝生长。随着自然温度逐渐升高,定植后的菌丝开始向培养基深处生长,而且生长速度加快,这时菌丝体自身产生呼吸热,可能使垛内菌块温度升高,当温度超过15℃时,一定要加强通风,及时倒垛。一般经过50d左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

      5.2 养菌后期管理

      养菌后期是指菌丝布满整个培养基至培养基表面,安全度过夏季的时期。当菌丝吃透整个培养基,这时气温逐渐升高,就应将菌袋运到菇棚堆放,堆放要沿棚两侧垛放,中间留作业道1m,每侧横向分排垛放,排间留60cm的作业道。要改善棚内环境条件,把菇棚四周底部打开,增加通风条件,并使棚内有散射光,促使菌块表面蜡质膜的形成。当夏季温度过高时,即棚内温度超过25℃时,应保持菇棚经常通风,加大遮荫程度,防止日光直射进菇棚,特别是加强夜间通风,并向菇棚内喷雾状水降温,使菌块成功度夏[3-4]。

      6 出菇期管理

      立秋后的天气渐冷,滑菇的菌丝已发育成熟,进入出菇期。养好菌的菌袋应是白色菌丝,将料包紧成块,洁白,不松散,表面形成淡黄色菌膜。这些都表明菌块已具备了出菇的内在因素,此时如气温、水分与空气相对湿度适宜时即可出菇。

      6.1 开袋划菌

      到7月初气温降到20℃时应立即整理菇棚的菌袋,将污染的淘汰,清除杂物,用500倍的克霉灵杀菌,喷洒菇虫净杀虫。地面用河沙或山沙垫好,喷水调节棚内湿度,保持在85%以上,1-2d后,对已形成菌膜的菌袋,进行开袋划菌。即划破菌膜,便于水分和空气渗入。划菌后如气温稍高,短时间内不能出菇时,划口处又被新长的菌丝封住,此时要重新划口。方法是:取宽、厚各2cm,长随意的长方形木棍,在一头的两侧各安上1个1mm厚的刀片,刀片露出0.5cm,稍有角度,将菌块划成2cm×2cm的小方块。

      6.2 催菇

      划菌2-3d后,除地面多洒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外,还要向菌袋喷重水1次。控制棚内温度在20℃以下,湿度为85-95%。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利用温差,促使菇蕾出现,催菇期约15d。浇水的原则是:前期少喷、勤喷,后期多喷。菇棚地面、四壁、顶棚都要喷,使子实体充分吸收水分。

      6.3 分化期的管理

      开袋20d左右,若昼夜温差较大,管理得当,则开始逐渐显蕾。当菇蕾像米粒般出现时,进入水的敏感期,水大水小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如培养基不干、不缺水,此时应减少甚至不往菌袋上喷水,更不要使菌袋上积水,以免死菇。保持其他部位多喷水,使相对湿度在90%左右。随着菇的生长,需氧量增加,要注意通风换气(夜间将四周棚膜及草帘掀起,阴雨天全天掀起通风)。

      6.4 长菇期管理

      菇盖长到0.5cm,可往菌块上喷水。但要轻喷,水不可过热过冷,要在10℃以上。随着滑菇长大,要逐步多喷水。每天至少喷2-3次,风大干燥时要多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最好夜间喷1次。出菇期棚内温度保持15-18℃,湿度90%以上,此期的技术要点是避风、降温、保湿、增光。

      6.5 第2与第3潮菇管理

      第1潮菇采收结束后,要及时清理菌袋,清除棚内残菇废料。挑拣出被杂菌污染的菌袋,刮除病斑,用药剂处理后,单独摆放。此时应停止向菌袋喷水,保持空间相对湿度70-80%,使菌块休养生息积累营养。同时还要喷洒杀剂和杀菌剂。5-7d后即可进行催菇管理(方法同上)。第2潮菇采收后,进入10月下旬,此时已进入深秋,天气渐冷,滑菇生长非常缓慢。此时如增加加温设备,可采收至元旦前后,形成反季节栽培。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