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竹荪生态标准化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14-08-2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大历竹荪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经过多年实践,研发了一套竹荪大田栽培新技术,使亩平均产量(干品)从45千克提高到100到170千克,极大地激发农户种植竹荪积极性,成为农民致富重要产业,每年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及浙江、江西、四川等省种植4万亩以上。
        竹荪大田高产栽培应具备一个前提:栽培地土壤疏松肥沃,不宜连作;两个条件:建堆发酵,盖地膜畦土湿润;三个到位: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用菌种550~600袋,每袋0.5千克,培养料使用15~16立方米约7200kg,氮肥尿素使用量占培养料的0.7%。
        1.竹荪的生活习性
       1.1 营养 竹荪是喜氮菌,氮素是竹荪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所必需的原料,氮量过低,菌丝生长不粗壮,产量低。一般竹粉、木屑中氮源不足,建堆发酵时,在培养料中添加尿素, 栽培地补施尿素,增加栽培地养分,促使菌丝生长粗壮旺盛,提高产量。
        1.2 氧气 竹荪属好氧性真菌,土壤肥沃疏松,种植时轻盖覆土,保证培养料中有一定的透气性,以便于菌丝生长。
        1.3 温度 竹荪是中高温型菌类,喜阴湿环境,菌丝生长温度为5~32 ℃,最适为23 ℃;子实体形成温度为20~30℃,最适为25 ℃。因此,栽培时需搭建遮阳棚或套种作物以防晒,并保持覆土和沟土的湿润。
        1.4 酸碱度 竹荪长期在腐殖层和微酸的土壤中生长繁衍,形成了适宜在微酸环境下生长。所以,竹荪的培养料和覆土的pH值要求在5~6.5之间,pH值大于7时生长受阻。
        2.场地与菌种选择
        2.1 田块选择 应选择交通便利、土壤肥沃、防旱防涝的大田。栽培竹荪所需的竹、木屑、芦苇等材料,量多且重,选择交通便利的田块,可节省搬运成本。土层厚腐殖质含量高,疏松透气,保水性能好。田块应旱能灌,涝能排,以利于保持覆土和沟土湿润。竹荪种植不宜连作,应从低往高的田块转移,避免病原的交叉感染而降低产量。种植必须间隔4年以上,上位的田块和周边未种植的田块为好。旱地,上年种过地瓜等喜肥旱作物的田块,保水性差、易受旱的细砂为主的田块,均因缺肥、虫害多而不宜种植。
        同时也可采取竹、果等林地套种。选择地势平缓,有马蹄形的山窝地带,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多,质地松软,25度以下的林地为宜,要求密度适中(亩130~180株),8~12年生或间伐二年后的杉林地,涵水保湿条件好。
        2.2 品种选择 购菌种时,选择菌丝生长整齐、健壮有力,菌龄65~75天,手感较硬者为佳,有黄水珠出现则偏老。购种时须看菌种商证件是否齐全,并索要购种凭据。
        3.培养料发酵技术
        竹荪发酵料大田栽培应做到:①用肥量到位,每亩用尿素50千克、复合肥10千克。②培养料到位,每亩用料量为15~16立方米约7200kg。③用菌量到位,每亩用菌种量为550~600袋,每袋0.5千克。
        3.1 备料 原料种类有竹屑、木屑、农作物秸秆等。时间安排在每年的10~12月,培养料应新鲜,鲜料发酵升温快,发黑腐烂的料,发酵温度低,会影响产量。早购的培养料应妥善保管,防止高温遇雨自然发酵而烧料,降低培养料中的养分。每亩备料量:竹屑14立方米、木屑2立方米、尿素25千克、复合肥10千克、轻质碳酸钙25千克。
        3.2 建堆发酵 通过建堆发酵,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腐熟,转变为竹荪菌丝容易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发酵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加培养料的含氮量,使培养料变软、腐熟,以利于菌丝降解促进生长。另一方面是消除杂菌,发酵过程中产生高温可杀死培养料中的杂菌、害虫,并破坏培养料中的生物碱。
        建堆方法:种植前45~60天开始建堆发酵,先铺一层厚约30厘米的培养料,撒上尿素、复合肥、轻钙,浇清水翻动培养料,堆旁挖穴,收集渗透出来的水进行再利用,再铺一层培养料,撒尿素、复合肥、轻钙,浇清水,如此反复使料堆成梯形状,高至1.3米时再稍踩实,头几层用水宜少。
        3.3 翻堆 间隔15~18天翻堆一次,内外料对调,并根据培养料干湿程度加水,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在60%左右,即以手捏成团,指缝有水而不滴下为度。选择晴天上午9时后温度较高时翻堆。翻堆时,料中温度有50~60 ℃,冒热气,脚有发烫的感觉,均匀翻堆3次。根椐料的粗细确定发酵时间,直至料颜色呈褐色、有香味。翻堆的过程也是排除废气补充氧气的过程。
        4.大田种植
        4.1 田块准备 将田中的稻草整理置于四周田埂上,用劈草机劈除稻桩,种植前10天,逢雨天,每亩均匀施尿素2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或培养料发酵后,每亩均匀施尿素35千克,过钙100千克,再用微耕机翻土整平,曝晒杀菌,风化疏松土壤。畦床宽约70厘米,沟宽约25厘米,畦长和排水沟可根据田块确定。
        4.2 播种与覆土 每年2~3月,当温度稳定在5 ℃以上即可播种,播种后90~110天开采,可采3~4潮,9月下旬采摘结束。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