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以其原料来源广泛,生长周期短,生物学效率高的特点而备受广大菇农青睐。可用麦秸、稻草、玉米芯、棉籽壳、莲子壳、甘蔗渣、木屑等生料或熟料进行栽培。从栽培到出菇结束总计约四个月,生物学效率高,一般都在80%-120%之间。
在进行平菇生料栽培时,虽说降低了投入,增加了效益,但时常会因管理不当,造成杂菌污染,致使效益明显降低现象,为此,今日小编阐述几点建议。
一、培养料堆积,充分发酵
平菇生料栽培时,将培养料进行充分发酵,可杀死大部分的虫卵和幼虫以及部分杂菌,同时使培养料软化,菌丝易于分解生长,还能显著提高产量。
进行堆积发酵前,首先按料水比1:1.8-2.0加pH10左右的石灰水拌料,充分搅拌均匀。而后选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地方,将拌匀的料堆积发酵,培养料少时堆成圆形堆,利于升温发酵。若培养料量大,堆成高1米、宽1.5米、长度不限的长方形,然后用直径2-3厘米的木棒每隔50厘米打一个孔到底部,以利通气。
经1-3天料温升至50-60℃后,保持24小时翻堆,翻堆时要注意将外层的料入里面,里面的料到外面,上面的料翻到下面,下面的料翻到上面,内外上下调整位置,按原来方法堆好。当温度再次升至50-60℃后,保持24小时,料就发好了。料发好后,通过看、闻、摸的方法检测是否达到发酵标准即可。
看:培养料颜色变深,呈茶褐色;
闻:气味清香,不酸不臭,无霉变;
摸:培养料发软,但不粘。
二、明确杂菌污染的主要途径
一是接种时原料中棉籽皮和菌种本身就带杂菌;
二是栽培过程中外部杂菌的侵入,因此在种植平菇的每个环节中应步步把关,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治早、治小,确保平菇的正常生长,达到优质高产。
三、减少杂菌污染,提高产量
在用生料栽培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减少杂菌污染:
1、保持环境卫生:栽培场周围不养畜禽,不存放木材,不堆垃圾,更不能乱扔废弃培养料,经常清扫,保持干净,被杂菌污染的栽培物要及时运出去进行深埋。
2、定期轮作换种:利用现有栽培场地,采取轮换使用。定期灭菌,保持清洁,所用菌种隔1~2年就更换,能以不同种类的平菇进行轮作更好。
3、选用优良菌种:抗污染的优良平菇菌种,菌丝洁白浓密,粗壮,爬坡力强,呈棉毛状,分布均匀,日生长量长度1厘米以上。注意选种工作,有条件自己选育;无条件引进对比,确定接班菌种。
4、选用优良菌种:用适龄菌种接种,发菌快、长势旺,比加大接种量更能有效地防御杂菌,低温型平菇选30-40天菌龄的菌种接种为好,中温型平菇则以菌龄25-35天的为好。
5、净化培养原料:严格选料,使用新鲜、无霉变的培养料。购料要有计划,自家产的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原料,尽量做到不余不缺,年年用新料。对原料要妥善保存,防雨、防潮、防发热,用前在阳光下翻晒4-5天,栽培前一天,将用料混合。拌以1%-2%石灰水,成堆,盖塑料薄膜过夜,即可使料吃透水分,还有灭菌作用。
6、科学调配基质:原料堆闷过夜后,充分搅拌,测试水分值,水分调到65%左右,PH值调至7.5。氮源不足,以豆秸粉或尿素补充,不能加麦麸和玉米面。
7、进行优化管理:发菌期间避开高温季节。栽培袋进入培养室后,及时创造最佳生长条件(室温24℃,通气良好,黑暗),促菌丝早发、快长。菌丝长好后,将室温降至18℃以下,湿度提高到85%-90%。给予200勒克司以上的散射光照,保持通气良好,同时松开袋口,催蕾出菇,菌菇发生后,反卷袋口,管理过程中勿碰伤子实体,采菇勿带起培养料,将菇根、残片等除净;
四、杂菌污染要谨慎处理
一旦发生杂菌污染,要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在春季栽培时如突然发生大面积污染,首先考虑培养料、配料前本身的污染,如果杂菌在接种块或接种眼周围发生,要考虑菌种不纯,本身带杂菌所引起的污染,在料面上零星出现点状污染,要考虑后期杂菌的侵入。
在平菇的发菌和管理中,要随时注意杂菌污染的情况,发现污染后,找出原因马上处理,愈早愈好。当发现料面上点星或小片杂菌时要用pH10以上浓石灰水冲洗涂抹,然后再用灭过菌的刀铲除被污染的料面,再用浓石灰水点涂周围补上新料,点播菌种即可,并注意在低温、通风、干燥条件下培养。对污染严重的菌棒要及时淘汰处理,避免污染扩散影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