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洁环境
保持生产环境的清洁是搞好食用菌生产的前提,菌棒转入出菇场所时,要先对场所、栽培架或地面进行消毒,每日农事操作后进行清洁处理。处理好栽培环境能很大程度上预防病害发生或菌棒的污染,从而提高食用菌的商品性。
2. 保持温度
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成温度要低于菌丝培养温度,且有适宜的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生产上要尽量利用可调控手段以达到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最佳温度。平菇、香菇等可通过白天揭摊遮盖物增加光照,晚上加盖保温被或利用增温设备提高棚温,长根菇等应加强人工补温措施,调控菇棚温度,满足正常出菇条件。
3. 增加湿度
大部分菇种出菇阶段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80%~90%,少数菇种在特定时段湿度需提升至95%。前期经历过发菌生长,失水较多的香菇、平菇菌棒,应及时补水。补水前通风3~4天,用注水针刺入菌棒内,借助水泵的压力,使菌棒在短时间内吸足水分,水源以井水为宜。
喷水的原则是:喷雾状水,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蕾期多喷,采收期少喷;低温时应停止喷水,以免造成菌丝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