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菌在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并不少见,一旦感染黏菌,食用菌子实体受害,易于腐烂,失去商品价值。培养料被黏菌侵染后,料面会出现胶黏性、半流动性变形体,扇面形,多分枝、脉络状,呈鲜黄色。黏菌覆盖子实体,随之腐烂,有酸臭味。如环境阴湿,其发展较快,并逐渐连片,甚至覆盖整个菇床表面。
菇床受害,造成不出菇;菌筒受害,造成烂筒;椴木受害,容易造成树皮脱落,杂菌大量滋生;食用菌子实体受害,易于腐烂,失去商品价值。
黏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以阴暗潮湿的地方比较常见。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极有利于黏菌的生长发育,其主要危害香菇、木耳、平菇、茶树菇等品种。
黏菌主要污染培养料,与食用菌菌丝争夺空间和营养,还可围食菌丝和孢子,造成菇床或菌袋不能出菇及培养料腐烂变质。
菇床一旦发生黏菌危害,发病部位下面的培养料变潮湿腐解,食用菌菌丝生长受抑制或逐渐消失;子实体生长期发病,可使子实体菌柄基部软腐,覆土板结,不再出菇。
香菇生产中,发生的黏菌主要危害菌筒,特别是反季节栽培的香菇受害较重。
利用棉籽壳生料栽培的平菇常常出现黑色的发网状黏菌,其培养料被感染后会出现腐烂和不出菇等症状,平菇子实体受害后,会出现病斑、畸形、发僵、腐烂等症状,使其产量和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适宜黏菌生长的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95%-100%,PH值5.5-6.5。菇房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培养料含水量偏高、有机质丰富等条件都有利于黏菌的生长繁殖,菇床一旦发生黏菌危害,只要条件适宜,其菌落一天可扩展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甚至可以迅速覆盖大片菇床。
黏菌属围食性病菌,适宜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环境潮湿且比较阴暗的地方,如腐木、枯草、落叶、青苔及土壤上。
由孢子和变形体通过空气、培养料、覆土、昆虫及变形体的自身蠕动进行传播。黏菌生存的环境与菇床环境接近,因此,在高温高湿季节的菇床上,常出现黏菌侵染培养基和菇体的症状。
当温度在26-37℃之间、菇房湿度达80%以上、覆土面积水的情况下,黏菌生长迅速并很快形成孢子。菇床上一旦发生黏菌危害,在条件适宜时,其营养体粘稠性菌落一天可以扩展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甚至可以覆盖大片菇床。孢子可随水、空气和昆虫等传播,进行再次侵染危害。老菇房和出菇期比较长的品种较易发生黏菌危害。
防治方法:
① 床栽食用菌的培养料要通过高温堆制和二次发酵;
② 控制湿度,防止菌袋表面长期处于水渍状态,可有效控制黏菌生长;
③ 用正规厂家出产的专用药剂拌料,对菇床黏菌的防效显著;
④ 覆土要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培养料和覆土中的黏菌,并起到预防作用;
⑤ 装袋前对菇房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⑥ 控制适宜的含水量,防止菌袋表面长期处于水湿状态,并保持适当的通风透光条件,可有效控制黏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