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病虫害防治阶段为幼菇到羊肚菌采收完成,在3~4月之间,此阶段主要工作为保持温、湿度的相对稳定,控制极端天气的不利影响,观察幼菇生长状况,做好羊肚菌采收工作。这一阶段病害和虫害将同时发生,由于羊肚菌子实体已经形成,容易受到药物残留影响,因此不能使用有毒有害的药物直接喷洒防治。病虫害发生后,若未及时有效地处理控制,造成大规模扩散,将直接造成羊肚菌减产甚至绝收。
1. 危害表现
虫害表现为菌株残缺不全、有啃食痕迹,幼菇受到啃食后不再生长。病害表现为:红脚病,发病初期羊肚菌菌柄发红,影响商品价值,后期造成菌株倒伏、腐烂、幼菇死亡;白霉病,羊肚菌菌柄或菌盖上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轻微发生时造成商品价值降低,严重时会造成羊肚菌腐烂。
2. 产生原因
除与前一阶段共同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毒性他感物质的积累造成菌株抗病能力减退。此外,出菇期湿度过大、温度过高,会加剧病菌的传播。
3. 处理方案
虫害处理方法:虫害应在上一阶段小规模发生时即进行及时防治,若后期阶段不严重,可继续采用相同方式;若遇大规模发生,则可在大棚内距地面1 m 处悬挂装有锯末的袋子,每间隔2 m 悬挂一个,在锯末上撒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高效氯氰菊酯等治理,使用时切记不可污染菌床,并做好防雨措施。
病害处理方法:应控制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不超过80%,并加强巡视,在病害小规模发生时,及时拣出病菇,并在原地撒生石灰;如大规模发生,应拣出发生病害区域内的所有病菇,使用生石灰对发病区域进行全面消杀,并挖30cm深的隔离沟,沟内撒入生石灰,与其他健康菇区域隔离。
随着我国羊肚菌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羊肚菌栽培中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和数量也在日益增加,栽培技术不再是限制其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已成为目前羊肚菌栽培的主要待攻克难题。
羊肚菌子实体生长周期短,容易受到化学药品的影响,在使用药品时常会发生病虫害防治效果还未显现,却先造成羊肚菌子实体损伤的现象。因此应以预防和物理防治手段为主,化学药品防治为辅。其中,种植前期的土壤处理尤为重要,尽量避免重茬,结合合理的轮作技术、菌种轮换种植、规范种植管理等措施,方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