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市场选用品种
有些地方不管销售地域及品种特性而盲目引种,造成产后适销不对路,价格低,菇农效益差。目前国际市场对菇形的要求为掌形,菌柄短,销往国外的,可选用天山2号。国内市场可销售漏斗形、长菌柄的,选用天山1号。
二、培养料含水量
对培养基主料进行水分测定,根据水分含量状况,科学添加水分,使培养基含水量达到55%~60%。
三、主料发酵后添加辅料
菇农反映,发酵料接种后污染率高,未经发酵的培养料成功率高。这是因为大部分菇农发酵前都将主料和辅料同时加入,高温造成培养料酸度偏大,感染杂菌机会增加。同时后期养分不足影响出菇。试验表明,为了提高产量,发酵时应只将主料和发酵剂混合发酵,待主料发酵好后,再添加辅料,装袋灭菌。
四、适当加大接种量
在白灵菇栽培中,由于采用两头接种,用绳扎口,出现了部分菌袋后期发菌缓慢,推迟出菇的现象。为此,有些技术人员就提出接种后,扎绳时预留黄豆大小的通气口。但由于菇农对此项技术掌握不到位,通气孔偏大,或者通气孔偏离接种块,直接对着培养料,造成培养料感染。因此,接种时不能片面强调通气,通气孔应正对菌种块,不能偏离,或者将接种口夹棉花通气。
五、摆放层数
一般摆放4~6层,温度高时多留通风道,摆放层数要少,且层与层之间要用竹竿隔离,原则上掌握袋温不能高于28℃。如高于28℃,就要采取散堆、疏散、通风、遮阳等措施降温。
六、根据品种特性栽培管理
现行推广的品种多,特性不一,就主栽品种而言,天山2号比天山1号生育期要长,而且现蕾的温度也要偏低3~5℃。因此,要针对品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给予合适的温度,促进早出菇。同时要根据菌袋成熟早晚,分批管理。催菇棚和养菇棚分开,即把经温差刺激现蕾的菇袋及时移入养菇棚,恒温养菇。
七、搔菌要到位
菌袋满菌后,继续培养40~50天,菌丝发育浓白形成菌皮,菌袋较坚硬,有个别菌袋、个别部位出现原基时,进行搔菌。方法为:解开袋口,刮去老菌块,或轻轻搔去菌柱端中央的表面菌皮,面积为直径2厘米左右。搔菌后,将袋口重新拢起,稍用力向外拉扯袋口,同时旋转1周,将袋口扭住。搔菌后棚内温度控制在15~20℃,3~5天后,开始拉大温差,昼夜温差控制在10℃,湿度80%~85%,需要散射光。现蕾后,每头保留1~2个壮菇蕾,移入养菇棚进行恒温养菇。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