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瓶栽法生产猴头菌,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其方法简便易行,规模不限,城乡皆可应用。且栽培原料广泛,锯木屑、棉籽壳、甘蔗渣、稻、麦草粉、酒糟均可用之。怎样用瓶栽法生产猴头菌?主要有四个步骤,下面来介绍一下。
第一步是建培养室和发生室。为了保温、保湿、通风、透光和防止杂菌污染,建立培养室和发生室时应注意:房子尽量坐北朝南,前后安窗;房子不宜过高,过大;地面和墙壁要光滑。栽培菌种瓶可放在地面上,也可放在培养架上。培养架可以设3~4层,每层距离60厘米左右,架子宽度以1米左右为宜。两床架间留70厘米的走道,以便管理。最下一层距地面30厘米以上。
第二步是猴头菌的管理。栽培种接种后及时送入培养室,保持在20~25℃适温下培养。要经常进行检查,大约经过30天菌丝即可长满全瓶。若栽培量较多的床架式培养,上下层之间温差有1~3℃,经过2周左右,要把上下层培养瓶对换一次,以便菌丝生长整齐,出菇一致。猴头菌丝生长期间,温度要控制在22~25℃范围内,而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较好。当猴头菌丝在培养室内已长满全瓶,且已形成小菌蕾时,即可把菌种瓶移至发生室。发生室要求保持较低的温度,一般18~20℃较好,同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要增大,经常保持在90%左右较好。已现蕾的猴头菌种移入发生室后应及时打开瓶口,并要分层横放,各层之间,要头尾颠倒反向放置,以防子实体连结生长。
初进发生室的猴头菌蕾幼嫩,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95%左右,当子实体长出肉刺,并伸出瓶口时,相对湿度稍降,保持在85%~90%较好。若湿度偏低,可向空中喷雾,增加湿度。喷雾次数可根据天气情况确定,晴天喷四五次,阴天可少喷。发生室内地面应经常保持湿润,不要对着子实体直接喷水。发生室温度要求在18~20℃比较适宜。若温度过高,子实体生长快,但结球小,色黄;若温度在16℃以下,则子实体生长缓慢。目前靠自然温度生长主要是掌握栽培季节,在华东地区以4月份、9月底或10月上中旬栽培较好。要保持发生室空气通畅,每天均要开窗通风,通风时间根据气温而定。气温较适宜时,早、晚通风,气温较低时白天开窗通风,气温高时可于晚上通风。
第三步是猴头菌的采收。猴头菌子实体逐渐长大,待其即将散发孢子时则要及时采收。采收时用小刀在瓶口下1厘米处将子实体切下,随即清除残老的菌丝,仍将菌种放回原处,继续培养,以便再次生长子实体。一般每瓶菌种可收2批,若管理适当,可收三四批。采收后的猴头菌若不鲜食,可以干制或用盐水浸渍或加工成罐头。
第四步是对畸形猴头菌的防治。畸形猴头菌的类型可分为珊瑚型、光秃无刺型、色泽异常型。珊瑚型子实体从基部分枝,在每个分枝上又产生多次分枝,状若珊瑚。基部有一根状菌丝体索与培养基相连,以便吸收营养。这种子实体有的早期死亡,有的能继续生长发育,小枝顶端逐渐膨大,形成具有猴头菌形态特征的一个个小子实体。光秃无刺型子实体呈块状分枝,由各分枝生长发育而成。菌体表面皱褶、粗糙、无刺,菌肉松软,个体肥大,新鲜时略带褐色,但香味不减。色泽异常型子实体发黄,菌刺短而粗,有时整个猴头菌带苦味,但其形态与正常猴头菌无多大差别,香味也不变。有的子实体从幼小到成熟一直呈粉红色。
如果发生营养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则会产生珊瑚型猴头菌。因此在配制培养料时,不能混入松、柏、香樟等木屑及其他有毒物质,同时在栽培管理时,要注意通风,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若已形成珊瑚状猴头菌,在幼小时应连同培养基一起铲除,待条件改善后,可重新长出正常的猴头菌。如果水分管理不良,则会产生光秃无刺型猴头菌。因此当气温高于25℃时,要加强水分管理,除保持90%的空气相对湿度外,还要对子实体进行喷雾,以补充水分。通风换气时,不可让风直吹子实体,以减少水分蒸发。
如果色泽发红,主要是低温所致。温度低于14℃即开始呈现粉红色,温度越低,红色越深。因此,在栽培管理时,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子实体发黄,菌刺粗短,味苦,这是一种病态。其防治方法,除抓好各个生产环节外,一旦发现杂菌感染,可以挖出,改善条件,抑制杂菌,促进新子实体的产生。此外,菌种传代过多,菌龄过长,菌种退化,也可能导致子实体畸形。因此,必须加强菌种的选育和保藏工作。(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