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产场地选择
猴头菇林下栽培场地可分为菌棒生产区和林地出菇区,生产场地周围300m需无工业“三废”场地、各种污水及其污染源。菌棒生产区要处于出菇区的上风口,并且距离不要太远。所选择的林地郁闭度0.6~0.8m,行间距在4m以上。
2. 菌株选择
菌种应具有适应性广、稳定性好、抗杂抗污能力强、产量高的特点。菌种菌丝整齐粗壮,菌龄适宜,不含杂菌。菌株可选择华中农大的H4和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的H14。菌种需在4~5℃洁净恒温库或冰箱低温保藏。
3. 菌种制作
3.1 母种培养基配方
(1)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
(2)马铃薯200g,蔗糖20g,KH2PO42g,MgSO40.5g,维生素B120mg,琼脂20g,水1000mL;
(3)马铃薯100g,麸皮100g,蔗糖20g,KH2PO41g,MgSO40.5g,琼脂20g,水1000mL。
3.2 原种和生产种培养基配方
(1)木屑78%、麸皮20%、蔗糖1%、石膏1%;
(2)棉籽皮42%、木屑41%、麸皮15%、蔗糖1%、石膏1%;
(3)木屑30%、棉籽皮27%、玉米芯27%、麸皮15%、石膏1%;
(4)棉籽皮89%、麸皮10%、石膏1%。培养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灭菌前pH值7.0~7.5。棉籽壳、麸皮、玉米芯等要求新鲜、无虫蛀、霉烂、无农药污染。将培养料充分混合均匀,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猴头菇不耐碱,pH值大于7.5时,菌丝生长受阻,因此灭菌前将pH值控制在5~7.0之间,严禁加入生石灰。
3.3 装袋与灭菌
采用机械装袋,应根据机器的要求选择相配套的装料容器。一般料袋规格为幅宽14~18cm、长24~55cm、厚度0.004~0.005cm。常压灭菌选用聚乙烯塑料袋,高压灭菌使用聚丙烯塑料。栽培瓶规格为850~1400mL,口径6~8cm,需耐高温和高压。采用常压灭菌时,料袋达到100℃后维持10~12h。高压灭菌时,压力维持在0.15~0.17mPa,恒压维持4h。
3.4 接种与培养
将灭菌后的菌袋移到预先消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室中冷却,待冷却至温度30℃以下或手摸不烫为止。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将接种后的菌袋移入培养发菌区进行培养。
4. 发菌管理
培养区要求洁净无杂物,菌袋避光培养,光线控制在50Lx以下,光线过强抑制菌丝生长。培养区要保持恒温控制,控制袋间温度24~26℃,促进菌丝的快速萌动及生长,降低污染;空气相对湿度保持50%~60%,湿度过大,容易产生污染,湿度过小,料面失水严重,影响产量。
做好通风管理,根据猴头菇菌丝的生长量来控制通风量,确保空气清新。发菌培养期间要定期翻动,一是平衡温度;二是翻动可增加瓶(袋)内氧气,发菌快;三是检查有无污染,发现污染及时处理,发菌时间一般为25~40d。
5. 做畦埋棒
5.1 搭建拱棚
棚的规格依据林地的行距而定,一般棚宽3~4m,棚顶高1.5~2.5m,长度不超过30m。可使用镀锌钢管、竹、木等材料建棚,使用竹竿、竹片、木料时要预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2%石灰水)浸泡消毒。要建好喷雾系统(如微喷、高压喷雾设备等),以便调控棚内湿度。
5.2 做畦
先对覆土场所进行整地清理,清除杂物,把表土集中堆放作覆土用土。然后挖沟做畦,畦宽80~100cm,深25~30cm,长度视场地而定,畦地要整平,四周要开好排水沟。
5.3 埋棒
先割去菌棒底部塑料膜,再去除菌棒塑料袋露出培养料5cm左右;处理好的菌棒直立排放在畦床上,菌棒之间距离保持4~5cm,再用细碎的沙土或富含腐殖质的山土、表土填实,覆土后随即喷水,每次喷水每m2不超过1kg,达到能用手捏扁土的程度,且有少许泥胶粘手为宜(以后直至出菇结束,覆土层湿度基本保持这个要求),每畦用小竹片加盖小拱膜保湿。
温度保持在16~23℃,注意保湿、通风,一般覆土定植后7~10d,菌丝即扭结成原基,13~15d后,原基可陆续长出土面,20d左右原基分化,这阶段每天要把畦床上薄膜底脚揭开,每天通风2~3次,每次20~30min,如覆土发白,可结合揭膜进行喷水,喷水量以覆土含水量25%左右,土色无白心为宜。
6. 出菇管理
6.1 温度
猴头菇属于中低温型菌,出菇棚的温度应保持在16~22℃,以18℃为宜。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对子实体生长发育不利。温度过高,要采取降温措施,通风换气,增加喷水。温度过低,则需要增温,以利正常出菇。
6.2 湿度
猴头菇子实体对空气湿度非常敏感,出菇期间空间湿度保持在80%~90%。湿度过低,菌刺较短,发育缓慢;湿度过高,影响品质和口味。采用向空间喷雾法加湿,不要直接喷在子实体上,以免发生烂菇现象。
6.3 通风
猴头菇属好气性菌类,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对空气十分敏感。空气清新、氧气充足,子实体生长正常。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子实体生长慢、呈菜花状或珊瑚状畸形。因此出菇期应注意通风换气,保持棚内既有充足的氧气,又有稳定的温湿度。
6.4 光线
猴头菇菌丝生长对光线没有特别要求,有光无光都能生长,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原基分化需要50Lx的散射光刺激,子实体形成时光照强度在200~300Lx较为适宜,直射光或强散射光对子实体生长发育不利。
7. 子实体采收
7.1 采收期
猴头菇从菌蕾出现,到子实体成熟,一般经过10~12d大小基本长足。猴头菇有一定苦味,与采收时间有关。当菌刺长度在0.5~1cm,此时菇体鲜重达到最大值,微苦,适宜鲜食。当菌刺伸长到1cm以上时,苦味较重,适宜药用。无论鲜食和药用均应在未弹射孢子前及时采收。
7.2 采收方法
猴头菇采收时通常将菇体带柄同时摘下,此方法虽然推迟2~3d收第二潮菇,但长出的二潮菇菇质好,不致因留柄而染霉菌。
7.3 采后管理
猴头菇采收后,停水养菌3~5d后,再喷水增湿,促第二潮菇再生。约10d左右,下潮菇又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