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袋料栽培一般分为春栽、夏栽和秋栽三种。其中秋栽一般在初秋开始制棒点菌,秋末至入冬转色出菇,一直到次年春季收获完毕。其优点是从制棒点菌到转色出菇,整个生产过程所需时间较短,且不需要漫长的越夏环节;其缺点是烂棒现象发生较为严重,有时可高达20%以上。
一、发生烂棒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抗性较弱。不同香菇品种因其抗逆性不同,发生烂棒的情况差异较大。有的品种抗逆性较强,烂棒数量就较少;有的品种抗逆性较弱,发生烂棒的概率就较高,而且发生数量较大。
2. 添加污染废料。在制棒时,如果将有污染的废菌棒粉碎后,直接添加到新的培养料中,就人为地增加了培养料中的杂菌数量。这样的培养料装袋后如果灭菌不彻底,就很容易造成更大规模的感染。即使灭菌彻底,也会影响菌棒的质量和后期的香菇产量。
3. 培养料含水量偏高。在拌料时,如果培养料加水过多,或拌料不匀,使上下层料含水量不一致,就会导致部分菌袋中的培养料含水量偏高,菌棒内部缺氧,菌丝生长细弱,抗逆性较差,容易出现烂棒现象。另外,培养料含水量偏高,转色时菌丝吐出的大量黄水如果没有及时排出,还会使菌棒内部缺氧的情况加剧,烂棒现象将更为严重。
4. 错过最佳点菌时机。秋栽香菇最佳点菌时间在不同年份和不同海拔、不同区域虽有一定差别,但大多数集中在8月10日至9月10日,只有短短的30天左右。点菌过早,气温偏高,杂菌生长非常活跃,香菇菌丝长势弱,因此极易被污染导致烂棒;点菌过晚,温度偏低,菌丝生长速度慢,如果年内不能转色出菇,就会严重影响香菇种植效益。
5. 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果栽培设施完善,对环境条件能够进行有效地控制,袋料香菇制棒点菌时间就可以适当延长。但很多栽培企业(户)投入不足,缺乏接种室、养菌室等关键设施;不少人因陋就简,直接在大棚内点菌、发菌、养菌,对自然环境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遇到持续高温,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容易造成大量烂棒。如发菌、养菌期间遇暴风雨或持续降雨,栽植场地内积水无法及时排除,导致空气湿度过大,也容易造成杂菌感染和大量烂棒。
6. 发菌场地选择失当。很多栽培企业(户)受条件限制,选择的发菌场地常不如人意。有的场地周围杂草丛生,垃圾等废弃物较多,不易清理干净,容易滋生病虫;有的场地海拔低,日照时间长,秋季温度高,通风条件差,降温比较困难;有的选择在河边低洼处,遇大雨天气或持续降雨,场地环境湿度过大,这些都会使烂棒风险大大提高。另外,近年来有些地区建设了不少光伏发电站,有的光伏板还建设在农田上。为减少农田浪费,一些栽培户就把菇棚搭建在光伏板下,在光伏板下养菌、出菇。但在光伏板下,一是只能设置一道遮阳网,棚内光照往往过强;二是光伏板高度有限,造成下面的菇棚通风困难,棚内热气不易散出;三是光伏板晒热后热量向下传导,会直接给菇棚加热,导致棚内温度升高;四是光伏板反射的光线,容易吸引趋光性昆虫。这都导致在光伏板下养菌污染率较高、烂棒较多。
7. 菌棒排放过于密集。实际制棒数量如超出养菌场地的承载能力,导致菇棚建设过密,或棚内菌棒排放过密,使棚内通风不良,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就极易造成菌棒大量被污染和烂棒。
8. 连续种植香菇虫害加重。一些养菌场地在连续使用几年后,各种病虫数量会明显增加。如果在开始生产前,未对场地及周边环境做认真的清理、消毒、杀虫处理,就会导致病虫基数过大。特别是一些害虫如菌蚊等,个头虽小,但在高温季节繁殖和蔓延速度却极快,如果不注意防治,一些菌棒就会因虫害大发生,导致病害随之侵染传播,造成大量烂棒。
二、防治对策
1. 选用抗逆性强的香菇品种。从目前推广的香菇品种中通过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气候与环境条件、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袋料香菇品种推广,可有效减少烂棒现象的发生。
2. 杜绝使用污染废料。被杂菌污染的废菌棒,不可添加到新料中大规模制棒。污染严重的废旧菌棒不宜再用于食用菌栽培,可运至有机肥厂,添加粪肥、饼肥等,通过高温堆沤制成有机肥,或者深埋入茶园、果园、菜园土壤中,不可随意堆放在制棒场地内或丢弃在附近。污染较轻的菌棒,可挖掉被污染的部分,在未污染部分中添加新料,用于栽培平菇、鸡腿蘑等抗杂菌能力较强的食用菌。
3. 确保培养料含水量适中。一是拌料时培养料兑水量要精准,且拌匀后要仔细检查。秋栽袋料香菇培养料含水量宜低不宜高,最好控制在55%以内,以用力握培养料成团、指缝有水迹但不下滴,齐胸落地即散为宜。二是每次拌料数量不能太多,要将料反复拌匀,确保装袋时培养料湿度均匀一致,避免部分菌袋含水量偏高或偏低。
4. 严把制棒时间。那些基础设施较差、没有专业发菌室的制棒企业,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选择在最佳制棒季节组织生产,尽量使菌丝在适宜的温度下健壮生长,进而增强其抗性,减少烂棒现象的发生。另外,制棒规模要量力而行、合理确定,不可因贪多求快,盲目提早制棒、点菌时间。
5. 完善配套设施。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接种、养菌等重点环节的投入,改善接种、养菌环境,特别要增强对烈日高温、持续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尽量做到环境安全可控。只有设施配套完善,才能为菌丝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烂棒现象也会明显下降。
6. 选择适宜的发菌场地。发菌场地必须选择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冬暖夏凉、通风良好的地方,光伏板下不宜用作发菌场地。场地选好后,要连同周边环境一起清理干净,以尽量降低病虫基数,同时开好排水沟渠,严防场内积水。另外,秋栽袋料香菇在低山地区制棒养菌,很容易遭受烈日高温危害。若转移至气候凉爽、环境适宜的高山地区制棒养菌,不仅能减少烂棒数量,同时菌丝在适温下生长健壮,菌棒质量也可明显提高。
7. 控制菌棒排放密度。生产规模一定要根据场地可容纳菌棒数量来确定,不能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建设菇棚时,既要考虑充分利用场地,也要兼顾将来的通风问题,不可建得过于密集。同时,菇棚内的层架也不可设置得过密,排放菌棒时要留足空隙,严防密度过大导致棚内通风不良、温度偏高而造成烂棒。
8. 尽量压低场地病虫基数。对连续使用多年的养菌场地,秋季制棒前一定要做好环境清理、消毒、杀虫等工作,特别是不能将污染的废旧菌棒堆放在场地内,或者倾倒在场地附近。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其转移至其他新场地,或者建设两个场地轮换使用。可使用毒饵、黄板、杀虫灯诱杀害虫,或者根据虫害发生情况,每隔7~10天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场地及周边环境喷洒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