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环境要求
产地范围内海拔800米~2500米的阔叶杂木稀疏林带或灌木混交林带,郁闭度0.65~0.80。以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pH5.0~6.5、坡度5°~40°、排水良好的清洁砂质壤土或疏松基质为宜。
二、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省级认定的优质川天麻新品种。
三、菌材培养
1. 菌种选择
选择与栽培品种亲和力好、优质、健壮、不老化的蜜环菌三级菌种(生产种)。
2. 菌材制备
2.1 菌材选择与处理。选用新采伐择的不含芳香油脂的杂木类阔叶树种,菌棒一般选直径5厘米~10厘米的树干和较粗树枝,锯成40厘米~50厘米的木段,根据木段粗细在木段上砍2~3排鱼鳞口,深度达木质部,鱼鳞口间距5厘米~10厘米;菌枝一般选择直径<5厘米的树枝斜砍成5厘米~10厘米长的枝段。
2.2 菌种来源及用量。蜜环菌三级菌种,菌种用量2瓶/平方米。
2.3 培养时间。4月~7月。
2.4 场地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林地。
2.5 培养方法。采用固定菌床法培养菌材。根据山地地势,按等高线依次挖坑培养,坑深50厘米,宽60厘米,长80厘米。在坑底铺一层湿树叶或疏松基质,厚度约1厘米,平铺依次摆放菌棒,棒间距5厘米~10厘米,在菌棒间及两端放8个~10个菌枝,菌枝两端与菌棒鱼鳞口处相对,在菌棒鱼鳞口、断面及菌枝断面处摆放蜜环菌菌种,菌种应充分接触菌棒,然后用腐殖土填充菌棒的空隙,然后在上层盖土或疏松基质填实,厚度10厘米~15厘米,最后用树叶或杂草秸秆覆盖保湿。在每个菌窖间设置宽20厘米隔离带。
2.6 菌材质量要求。育好的菌棒和菌枝上应均匀分布较多棕红色的蜜环菌索,生长粗壮,旺盛,有弹性,尖端生长点呈黄白色,无黑色空软的老化菌,无杂菌感染和虫害。
四、林下栽培
1. 种麻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色白饱满、无损伤、无病虫害的白头麻做种麻,重量为5克~15克。
2. 栽培时间
以土壤封冻前或解冻后为宜,一般为12月底至次年3月。
3. 有性栽培
3.1 菌种来源及用量。萌发菌三级菌种,菌种用量1瓶/10个蒴果。
3.2 萌发菌处理。取萌发菌1瓶,放入较大较深的盆中,用手撕成单片或撕散,再取蒴果10个,放入细箩筛中,由两人操作,一人把蒴果放入筛中,用手轻轻抖动,让种子在箩筛中翻滚,一人将盆中萌发菌快速翻拌,使之天麻种子与萌发菌充分混合均匀,拌好后装入40厘米×30厘米塑料袋中,随即对拉系拢,留一小口以利透气,置于15℃左右环境中15天,待菌丝萌发包住种子粉末形成原球茎即可使用。
3.3 栽培方法。移开树叶、刨开土层刨开土层至掩埋菌棒一半,在鱼鳞口或断面处摆放拌有天麻种子的萌发菌块,然后覆土5厘米~10厘米,上面盖一层2cm以上的树叶等保湿。
3.4 无性栽培。移开树叶、刨开土层至掩埋菌棒一半,在鱼鳞口或断面处摆放种麻,间隔约10厘米,种麻顶芽朝上,然后覆土5厘米~10厘米,上面盖一层2cm以上的树叶等保湿。
五、田间管理
1. 播种后及时覆土,及时补水,保持土壤湿润
夏季温度超过28℃时,应在坑表面覆盖树叶、杂草等覆盖物降温保湿;冬季地温低于0℃时,应在坑表面覆盖树叶、杂草等覆盖物或增加土层厚度保温。
2. 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化学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天麻主要病害为块茎腐烂病和木霉、根霉和青霉等杂菌,病情不重勿需专门用药,确需防治时可用甲基托布津防治。虫害主要为蛴螬、蝼蛄,可在栽培场地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进行防治。
六、采收
1. 采收时间
白头麻栽种后当年冬季(立冬后土壤封冻前)至翌年春季(次年清明前土壤解冻后)天麻块茎休眠期采收为宜。
2. 采收方法
拣去土表杂物,扒开泥土,取出菌材,依次取出天麻,抖净泥土后,将箭麻、白麻、米麻分级装箱,轻拿轻放,箭麻和白麻运回室内分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