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材料需求量日益增加,黏土砖瓦窑厂取土制砖,不仅浪费大量资源,而且严重毁坏耕地,破坏生态环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以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为目的,按照“因
地制宜、分步实施、关闭与整顿相结合”的愿则,对实心黏土砖瓦窑厂进行治理整顿,禁止占用耕地生产实心砖。为认真做好黏土砖瓦窑厂专项治理整顿工作,山东省夏津县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集中整顿工作,首先下大气力关闭了城区的8处黏土砖瓦窑厂。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试验,认为在砖瓦窑厂拆除前,利用砖瓦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在夏季利用废弃砖瓦窑洞反季节栽培茶树菇,既能充分利用本县丰富的棉花下脚料及麦麸资源,实现茶树菇的周年供应,又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利用废弃窑洞反季节栽培茶树菇的可行性
夏津县是全国重点植棉大县,棉花常年播种面积4万余公顷,棉花加工企业200多处,可产生棉籽壳、棉饼等棉花下脚料10万吨。同时,该县也是著名的面粉加工大县,年加工小麦100万吨,可产生麦麸10万吨。鉴于夏津县的棉籽壳、棉饼和麦麸资源极其丰富,而棉籽壳、棉饼和麦麸又是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原料的现状,夏津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废弃窑洞墙体厚3.5m,冬暖夏凉,阴暗潮湿,温度恒定(窑洞内气温在20℃左右),环境安静,受外界影响小,出砖口和冒烟口可确保空气流通。实践证明,在废弃窑洞内进行反季节栽培茶树菇是切实可行的,并且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反季节茶树菇的价格一般在10元/kg,一个普通废弃窑洞400㎡,如投料2万kg,产茶树菇1.6万kg,则可获得16万元的收益,去除成本后,纯收入也在10万元以上。如今在夏津县已有数十农户利用废弃窑厂从事反季节茶树菇的生产。
利用废弃窑洞栽培反季节茶树菇新技术
茶树菇,又名茶新菇,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15℃-127℃,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8℃-24℃,是集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保健食疗于一身的食用菌。其味美,柄脆,香浓纯正,为宾馆、家庭宴席高级保健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窑洞选择
最好选用建筑结构牢固、通风条件良好、无死角的砖瓦窑洞。有条件的话,在窑洞口安装排气扇则能起到更好的通风换气效果。栽培方式采用(14-17)mm×(34-38)mm的聚丙烯塑料袋进行单层直立排放式栽培,7月接种,9月出菇。
栽培袋制作
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根据夏津县的资源条件,主料以棉籽壳为主,即取棉籽壳74%、麦麸24%、白糖1%、轻质碳酸钙1%质量比配制配料,加水拌匀,培养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4%-66%,pH值7.0-7.5。配好培养料后,将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一般每袋装干料量为850g左右,湿重800g左右。常压蒸汽灭菌48h,冷却后在无菌室中接种。
发菌期管理
环境管理
茶树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强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接完菌种后的栽培袋要及时搬入培养室进行发菌管理,培养室要求通风、干燥、遮光。摆放栽培袋前要对空间消毒1次,控制室温在21℃-27℃、空气湿度70%左右。在培养过程中,由于菌丝的新陈代谢,培养室的温度会逐渐升高,室内氧气被大量消耗,这时要特别注意通风换气,通过翻堆来调节堆温(在堆中插上温度计,以便观察),袋温一定不能超过30℃。如果达到或超过30℃,就要立即分堆降温,延长通风时间,避免“烧菌”。管理重点是促进菌丝迅速蔓延,使菌丝覆盖封面,以降低污染率。接菌后3天内菌种处于恢复生长阶段,所以3天内人不必进入培养室进行管理,以免造成污染。3天后菌种开始萌发,每天早晚各通风1次,每次1h,同时白天要关闭通风口,晚上打开。培养40天-50天后,菌丝即可长满全袋。茶树菇菌丝长满袋后不能马上出菇,再进行20天左右的培养,即达到生理成熟后才能出菇。
预防杂菌
在菌袋培养期间,接种后3天后,每天要对发菌室进行巡查,若发现有红色链孢霉及毛霉等的栽培袋,要轻轻取出用报纸包住,送到灭菌灶内,重新灭菌后返工制作。以后查菌可结合翻堆进行,根据杂菌情况与菌丝生长情况,酌情进行处理。
防鼠与防虫
培养室要严防老鼠危害。即使只有1只老鼠危害也将造成巨大损失。因为菌袋受了鼠害,将会发生链孢霉,诱发大面积菌袋感染,所以绝不可掉以轻心。此外,菌丝吃料后,发生的酒酚香味会引来昆虫,所以要在通风口安装窗纱防虫。敌敌畏、高效氯氰菊酯对蚊蝇、幼虫、成虫、螨类致死效果好,皆不伤茶树菇菌丝,但敌敌畏会杀死茶树菇原基、幼蕾、子实体,使之发黏、腐烂,所以在出菇阶段严禁使用敌敌畏。
出菇期管理
当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时,料面会吐出黄水,最后出现小菇蕾,这时去掉套环,将塑料袋向外下翻3cm-5cm,上盖报纸,并喷水保湿,以促使茶树菇子实体形成。有条件的最好把菇蕾大小一致地移在一起,以便管理。随着菇体向上伸长,逐渐拉直袋口,直到收菇。
茶树菇具有趋光性和CO₂促进菌柄伸长的特性。故应保持一定的散射光。一般,控制光照度在25Lx-300Lx,以能见到报纸上的字为度,可在料袋上方,每50㎡/设1盏20W节能灯,每天照射5h-7h既可。拉直袋口,在袋内营造较高浓度CO₂的小环境,有利于提高茶树菇的商品价值。茶树菇子实体生长阶段温度控制在18℃-24℃,每天加强通风换气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刺激。约过5天左右开始出现原基,原基形成约7天可采收,收完第一潮菇后过一段时间开始出现第二潮菇。
开袋后,主要工作应围绕湿度与通气管理展开,而二者又互相矛盾,要进行人为调节,使栽培袋表面有较高空气相对湿度(85%-95%):出菇时每天早晚各通风1次,每次2h。
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
茶树菇在幼菇阶段常遇到细菌性病害,主要病害有:①萎缩病因菇蚊带来细菌,使菇盖与菇柄部位的幼菇出现枯萎死亡;②凹斑病:菇盖出现针刺状凹点,紧接着周围颜色变淡,最后出现裂纹及水渍状斑点,严重影响菇品的商品价值。防治方法:一是注意加强通风,避免湿度过太;二是在开袋后,每隔15天喷洒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和2%-5%石灰水,撒石灰粉,有条件时地面可喷石灰+漂白粉混合剂,若发现病菇要及时清除。
虫害防治
茶树菇出菇很不整齐,给防治菇蚊带来不便。受菇蚊危害的栽培袋,培养料变深褐色,菇蕾无法形成,已形成的菇蕾、幼菇也会萎缩、腐烂。因而,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其方法是:①在通风口安装80目的窗纱,预防成虫飞入菇袋产卵繁殖;②室内安上电子灭蚊灯;③发菌过程按15天定期喷洒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卫害净30倍-100倍液,喷药时要掌握少量喷雾,若喷得太多,增加了空气湿度易引发后期污染。
及时采收
从小菇蕾冒出到适期采收,一般要5天-7天。当菌盖颜色转成暗红褐色,子实体长大至八成熟时,菌盖向内卷为采收适期。通常采用一次性连盖带柄整丛拔起,采收时要轻轻握住菇柄基部扭转拔下,预防盖柄断离。若太迟采收,一旦菌盖下的菌环破裂,采下的菇就会失去商品价值。菇采下后要进行挑拣,去掉小菇、烂菇,将合格的菇顺序整齐排放在泡沫箱内,及时送到收购处。茶树菇通常以保鲜菇和干菇上市销售。
采后管理
只要环境条件许可,菇袋基质未腐烂,茶树菇一般可采收3潮-5潮菇,生物转化率达70%-80%。一般,采收第二潮菇以后培养基质损失了大量水分,待采菇后整理料面,清除菇根,养菌5天左右,可往袋子内补充水分,一次补水0.1kg,过1天-2天后要将袋内多余水分倒掉,10天-15天即可出第二茬菇,第二茬菇管理与第一茬相同。 (王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