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黑尾病又叫细菌性褐斑病,是引起金针菇褐腐的细菌性病害,对生产影响很大。病菌一般只浸染子实体表面。
子实体被浸染初期,菌盖表面出现小的黄色或苍褐色变色区,以后变成暗褐色的凹陷病斑,菌盖上的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加深并扩大连成不规则形的大型斑块,致使浅色菇变为黄色,深色菇转为酱色。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有一薄层菌液,发出臭味,当病斑点干燥后,菌盖开裂,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病斑连成一片,包括整个菌柄,全部变成褐色,不能直立,有黏液,最后整朵菇变为黑褐色甚至腐烂。
防治要点:
一是保持菇场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病菇和废料;菇房、床架、用具等用前要用金星消毒液50倍液或2%的漂白粉溶液等彻底消毒。
二是拌料时用疣霉净1000倍液拌料,不可用高毒、高残留的防污剂之类。
三是栽培金针菇的培养料应彻底灭菌。
四是在出菇期将出菇室的温度控制在15℃以下,如果气温突然升高,要采取降温措施,如开窗、揭膜、遮阳等,但要注意温度波动不能过大,以防止水汽凝结,产生水膜。
五是发现病菇要及时摘除,并立即加大通风量,暂停或减少喷水,迅速降低温度,并用药控制病害发生程度。如可向料面喷洒5%的石灰水上清液,也可喷洒每毫升含100~200国际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溶液或300国际单位的土霉素溶液,每2天喷1次。施药前后菇床停水1天,间隔3~4天再次用药,连续用药3次以上,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发病严重时,应先清除病菇,清理料面或覆土后再按上述方法喷药。(来源: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