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同一个棚内,同一天播的种,品种也一样,管理方法也一样,但出的菇却不均匀,有的地方菇大,有的地方菇小,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甚至不出菇?
对于这个问题,应从羊肚菌生长发育所需条件着手分析。
众所周知,所有的食用菌生长发育都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也就是温光湿气等方面都要适宜。只要在湿度(土壤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温度、光照、空气、营养、PH值、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病虫害程度、菌种用量等方面稍有不同,都将造成羊肚菌出菇不均匀现象。而在实际种植当中,同一座大棚,有朝阳面和背阴面、迎风面与背风面,另外浇水、施肥、播种也不可能做到一致等等,这些方面都会导致环境差异化。
羊肚菌作为子囊菌,与平菇、香菇等担子菌不同,羊肚菌的原基和幼菇相比于担子菌类的原基幼菇小很多,比针尖还要小,照相放大后肉眼才能看得清。如此微小的生命体,对环境条件,尤其是对土壤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稍有不适就会使原基形成、分化减少或不分化;幼菇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或死亡。其结果是:种菇不见菇。
所以说,能为羊肚菌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提供适宜生活条件的,出菇就多,不能提供适宜生活条件的出菇就少。在其他生活条件和菌种完全相同的前提下,播种期早的、采用双膜的、营养欠缺的出菇早,播种期晚的、采用单膜或无膜的、氮源养分过剩的出菇晚。环境温度偏高(不是超高)的出菇早,环境温度偏低的出菇晚。即使在一个菌棚内,不同位置也有不同,一般来说,阴面与阳面,阳面为先;土壤温度适宜者为先,不适宜者(过干或过湿)为后;空气相对湿度适宜并相对稳定者(一般为菌棚中段)为先,不适宜不稳定者为后。就是如此一先一后,将有可能导致同一个菌棚内的不同位置表现为出菇多与出菇少、出菇与不出菇巨大差异。
所谓设施栽培,就是利用栽培设施的功能,能够人为调控菌棚内的温、湿度、光照和通气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羊肚菌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生活条件,比较有把握实现顺利出菇和获得高产。所以说,设施越好,越容易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