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技术
1. 羊肚菌栽培技术
(1)建畦播种羊肚菌。11月中旬将土壤深耕20厘米左右,建宽100厘米,间距30厘米左右的畦,并在畦面开4-5条深5厘米左右小沟。菌种脱袋后用手捏碎,加入清水或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预湿菌种块,加水(溶液)比例为50:1。预湿后菌种均匀撒入沟内并覆土1厘米厚,盖住菌种块,整平畦面,每亩菌种用量为200-300袋。播种后在畦面上覆盖黑色地膜,四周压实。播种时若土壤含水量过低,应先在沟内浇水,待水下渗后再播种。
(2)菌丝生长期管理。用竹片(竹竿)、透明塑料膜在畦面上搭建小拱棚,棚上加盖一层遮阳网。播种后23天内,浇一次满沟水,并自然渗透至畦面覆土层;保持近地面温度不低于0℃,不高于22℃,以促进菌丝萌发并向土层生长蔓延。播种后1-2天菌种块萌发,菌丝长出土面,播种沟可见白色菌丝。播种3- 4周后,经常检查畦面,观察菌丝长势、近地面土壤温度、湿度,是否长草等,做好保温保湿及清除杂草工作,避免因温湿度不适宜导致菌丝生长受阻。
(3)摆放营养袋。以新鲜、无霉变的小麦等为原辅料,按照营养袋配方(小麦90%,杂木屑8%,石灰1%,石膏1%,料含水量 60%)配料,采用15 厘米×30厘米聚丙烯高压袋装料,每袋装湿料500克左右,高压灭菌后冷却备用。一般播种10天后菌丝会长满畦面,并产生大量白色分生孢子,此时即可摆放营养袋。用刀片顺营养袋袋长方向开长形口,然后开口面紧贴畦面间隔摆放后盖上草帘或地膜。营养袋摆放量为3000袋/亩左右。
(4)催菇。翌年2月底,在栽培地上搭建高1.8-2米的遮阳棚后,揭开小拱棚、地膜,在畦面喷洒出菇水,3- 5天将畦面湿度调至80%左右,重新覆地膜,并依营养袋高度架起地膜(与畦面保持一定距离),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 -85%,促进原基形成。
(5)出菇管理与采收。羊肚菌原基形成后撤掉地膜,保持棚内温度12℃-16℃,畦面湿度85% - 90%,空气相对湿度80% - 85%,期间用微喷带喷少量水,每天喷水1-2次,每次 5-10分钟。10天左右可见原基分化并形成顶部黑色、下部灰白色的针状子实体。子实体长大后维持温湿度,根据土壤水分状态决定是否补水,缺水时采用少量多次喷雾方式补水,以免畦面积水。注意中午气温高时不宜喷水,每天中午打开小拱棚两边通风2小时,高温天气适当延长通风时间。子实体生长7-12天即可成熟。羊肚菌子实体生理成熟后即可采收,用锋利的小刀沿地面割下。
二、配套技术
1. 高温闷棚。夏季高温季节,在前茬收获后,清洁田园,每亩施40- 60千克石灰氮,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深翻土壤25-30厘米,整平地面。灌水至饱和,覆膜密封,密闭棚室25天以上,然后揭膜透气,翻耕整地,晾晒7-10天方可定植或播种。
2. 土壤处理。采收羊肚菌后,整理搭建小拱棚的遮阳网、竹片、塑料膜等,清除土壤中的残留物、杂草等。在畦面上均匀撒一层石灰粉(虫害严重的可撒辛硫磷),然后深翻土壤一次,尤其是操作道(因踩踏土壤板结严重)更需要深翻,深翻后用旋耕机耙土1-2次,准备移栽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