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商品性好,具有品种权或省级以上种子部门审(认)定或登记的品种,经有菌种生产资质的供种单位提供。
2. 栽培基质配方
根据原料来源选择相应栽培基质配方:
配方1:棉籽壳30%、杂木屑(颗粒度≤2.0mm,下同)30%、玉米芯30%、麦麸5%、石膏1%、石灰4%。
配方2:棉籽壳10%、杂木屑33%、玉米芯30%、米糠20%、玉米粉2%、石膏1%、石灰4%。
配方3:玉米芯30%、木屑50%、米糠14%、石灰3%、玉米粉2%、石膏1%。
配方4:棉籽壳10%、杂木屑20%、烘干酒糟20%、玉米芯42%、玉米粉3%、石灰4%、石膏1%。
配方5:阔叶树木屑71%,棉籽壳15%,麸皮(米糠)10%,糖1%,石膏1%,石灰2%。
3. 机械化拌料装袋
自走式新型拌料机和装袋机进行拌料装袋。料袋规格(折径×长度)为22cm×44cm或20cm×48cm,厚度0.003cm。装袋基质重量:干料约1.1kg/袋,湿料约2.4kg/袋。
4. 料袋灭菌
常压灭菌:培养基装袋后应在4h内进锅灭菌,3h内锅内温度达到100℃,并保持10h~12h。
高压灭菌:使用的灭菌器应符合GH/T1417的规定。排尽锅内冷空气后,当压力上升到0.15MPa时,保持恒压3h~4h,待压力表自然归零后,排尽余气,开锅出袋。
5. 接种作业
固体接种:手套、种瓶(袋)外壁用75%酒精或消毒剂消毒;用经火焰灭菌冷却后的接种工具去掉表层及上层老化菌种,按无菌操作将栽培种接入待接袋口,适当压实,迅速封好袋口。用种量为一瓶栽培种(750mL菌种瓶)接大袋料袋8袋~10袋。
液体接种:液体接种机在无菌接种室内进行料袋接种。接种量15mL/袋~30mL/袋。接种完成后用透气膜或棉塞封口。
6. 发菌管理
接种后的菌袋应立即运入已消毒的培养室内,发菌过程温度控制“前高后低”,即发菌前一周温度28℃~30℃,中期22℃~24℃,后期20℃~22℃。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培养室应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遮光培养。发菌期间翻堆1次~2次,及时处理污染料袋。
7. 耳棚搭建
参照DB51/T439—2023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8. 催芽和出耳管理
菌丝满袋后熟15d以上,当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即可进行排袋出耳管理。层架式出耳时菌棒横向整齐摆放在出耳架上,横向间距2cm~5cm。或者采取墙式排袋出耳。保持耳棚内温度18℃~30℃,最适温度24℃~28℃,温度低于15℃,耳片生长缓慢,温度超过35℃,耳片生长受到抑制,严重时会出现耳片停止生长或出现流耳。使用微喷设施喷水,在耳片形成原基至耳片开片以前,空气相对湿度85%~90%,耳片开片至八分时,空气相对湿度90%~95%,采摘前1d~2d停止喷水。散射光照10lx~800lx。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耳棚内空气新鲜。
9. 采收和转潮管理
耳片充分展开,开始卷边时即可采收。手握耳片基部,将整簇耳片摘下,不留耳基和小耳片。分级上市或加工。盛装器具应清洁卫生,防止二次污染。采后清除出耳口残耳,停水养菌2d~3d,加强通风。待出耳口菌丝恢复生长后,提高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可采收2潮~3潮。
10. 病虫害绿色防控
以“预防为主、化学防控为辅”,采取“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的综合防控措施,耳棚增设防虫网,挂置杀虫灯和黄板。耳棚及环境消毒使用化学药品应符合NY/T2375的规定。应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出耳期不使用化学农药。应选用在食用菌生产上允许使用的登记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