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出现时,有时会伴随高温天气,容易导致菌棒“烧菌”、烂棒、菌棒生产成品率下降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1. 生产场地选址尽量靠近水源。建设好引水、喷灌水设施,以积蓄雨水、山泉水。日常栽培要节约用水,采取喷淋、滴灌等方式。菇棚建造要利于保温保湿。
2. 菌棒制作避开高温期,配方合理,严格控制菌棒含水量。降低菌棒堆码密度,改善通风散热条件。考虑菌棒自身发热,适当降低菌房、菌架摆放密度。
3. 养菌阶段避免在高温期间翻动菌棒。散堆、移堆工作要安排在早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并注意轻拿轻放,防止菌棒受振动,菌丝呼吸作用加剧而温度上升。
4. 可采取增加遮阳网,增加棚顶、窗及四壁遮荫层厚度及棚顶喷水等降温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发菌棚内的温度,如有恒温(一般约17—18℃)深水井抽水降温,效果比地表水(其温度较高)更好;有条件增加养菌、出菇场所控温降温的库房和设施设备,提高抗旱抗高温的设施装备保障。
5. 合理安排喷水次数和通风时间。在温度最低的时段(晚上8点至次日7点)进行通风增氧、降温。干旱季节空气湿度小,增加喷水或雾化设备。需要刺孔增氧放气的菌棒应在高温过后进行刺孔,刺孔时注意通风散热,消除菌棒产热引起的高温烧菌。
6. 若温度超过出菇范围时,可降低湿度,暂时进行休眠管理。定期喷水保护菌棒表面菌丝,等气温下降时再进行出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