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羊肚菌大田栽培步骤主要有:菌种制备、整地播种、外源营养袋处理、保育催菇、出菇管理和采收干制。然而,羊肚菌生物学基础认知匮乏给人工栽培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每年因菌种质量、管理技术、自然灾害等问题造成羊肚菌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事故时有发生。
在栽培过程中,在畦面覆盖黑色地膜,可起到保温、保湿、防涝、抑制杂草、促进出菇等作用。具体来看,该技术有什么优势?
1、保湿和防涝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一样,对基料的含水量比较敏感。由于羊肚菌的栽培是在田间完成的,整个栽培过程有近一半时间属于发菌阶段。该阶段的土壤水分对菌丝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而发菌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高低。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发菌阶段通常是秋冬季节,降水量偏少,且北方地区常伴有大风天气,容易造成土壤水分流失,影响菌丝发育,而此时的长江以南地区,雨量较多,特殊年份常伴有长时间连阴雨天气,造成土壤水分偏多,土壤氧含量不足,而导致菌丝发育受阻,甚至发生菌种腐烂不萌发等情况。覆膜技术可有效避免土壤含水量过大波动,雨水可以顺着地膜,流入沟内,即便是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也不会对畦面上的菌丝造成损害。
2、避光和抑制杂草
羊肚菌菌丝发育不需要光线,强光会抑制菌丝生长,这是目前多采用黑色遮阳网的原因所在。羊肚菌菌丝在偏黑暗环境下发菌速度快,菌丝浓密、健壮,使用黑色地膜可有效避免光线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当前的大田栽培特别是四川、湖北及以南等地区一般都在水稻田进行,每年随着春季的临近,大田内的杂草即迅速生长。待到羊肚菌出菇季节时,甚是茂密的杂草已成为蛞蝓等害虫的栖息环境,且影响通风、光线等,致使羊肚菌畸形,菌柄长,菇脚大,商品性变差,同时也增加了采收难度。杂草丛生也易造成小环境高温高湿,诱发羊肚菌细菌、真菌病害。黑色地膜具有阻挡光线作用,可抑制杂草生长。
3、加快积温
虽然当前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数据明确不同羊肚菌品种的最短积温,但实践已证实,覆盖地膜可以缩短出菇周期,实现提前出菇。覆盖地膜可以加快积温的原因在于,地膜可吸收太阳光热量进而增加土壤的温度,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地温散失。经测量发现,覆盖地膜可使土壤增温2~5℃,其中白色地膜的增温效果较为明显,其次是半透膜,黑色地膜增温效果相对偏弱。地膜的增温效果有助于羊肚菌菌丝在秋冬低温季节健康生长,促进菌丝发育并积蓄营养,进而拉长羊肚菌的生产期并缩短出菇周期,提高生产种植的可伸缩性。
4、促进出菇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一样,需要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实现催菇。这里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光线、二氧化碳/氧气浓度、水分等。首先,覆盖地膜有助于发菌期间保温,昼夜温差波动较小,揭去地膜可突然拉大温差,有助于诱发菌丝分化出菇。其次,覆盖黑色地膜后,进入长时间避光养菌,突然揭膜可增强散射光照射刺激,有助于诱发菌丝分化出菇。再次,覆膜后菌床整体环境相对封闭,菌丝长时间处于高二氧化碳和低氧环境,揭膜会使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突然恢复到外界环境的平均水平,有助于诱发菌丝分化出菇。此外,覆膜处理通常还会造成菌床的土壤含水量较播种前减少5%~10%,覆膜技术在温差、光线、通气、水分等方面综合刺激出菇远比单一刺激出菇效果显著。
5、控制“菌霜”(无性孢子)的过度生长
菌霜即无性孢子,也曾称分生孢子,是羊肚菌栽培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表型特征。而菌霜的多少与出菇量没有必然联系,根据近年来的栽培经验,菌霜的产生多少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 品种
通常六妹羊肚菌(如六妹羊肚菌6号)较梯棱羊肚菌(如梯棱羊肚菌1号、3号、4号)菌霜产生量多;
②氧气
通气良好,氧含量高,菌霜偏多;
③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影响播种后的发菌程度,在通气、光线和空气湿度合适时易形成较多的菌霜。
考虑到羊肚菌菌丝产生菌霜会消耗营养,而营养储备是羊肚菌出菇的关键,因此,菌霜产生过多必然消耗原本可以供给出菇的营养,造成减产。而覆膜技术可完美解决这一问题,排除菌种品性外,覆膜营造了相对厌氧的环境,并保持土壤水分相对恒定,使菌霜的产生量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既提高了外源营养代谢效率,又降低了营养消耗量,对促进产量提高有积极作用。
6、定向出菇
早期的栽培无法控制发菌范围,整片田地均长满羊肚菌菌丝,常出现遍地出菇包括沟内出菇现象,给生产管理和采摘造成不便,增加了劳动强度。覆膜可在菌床上营造既相对稳定又有利于菌丝发育的小环境,可有效控制菌丝在菌床上均匀茁壮生长并分化出菇,便于出菇管理和采摘。
7、节约成本
综上优势之外,覆膜技术还可有效实现羊肚菌整体栽培成本的下降,其中包括:
① 播种量减少
覆膜可使羊肚菌菌丝生长迅速,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24小时可长1.5~2厘米,且菌种基本不受大风、雨水、干旱、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发菌快,菌丝更茁壮,因此菌种的使用量可以从早先的每亩300袋降低至170袋(规格为14厘米×28厘米的常规菌种袋,单袋重约0.6~0.7千克),而产量不受影响。这样源头的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生产,可节省大量的劳力和材料的投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② 降低外源营养袋成本
好的发菌过程可以实现外源营养袋的有效利用,覆膜后的羊肚菌菌丝不受外界干扰,不仅活力好且密度大,在外源营养袋放置后菌丝可迅速代谢外源营养袋营养物质转而吸收利用。因此,可以设计科学有效快速利用营养代谢的方案(营养袋配方),适量供给,避免早期过多无序的营养供给,节省原材料成本。
③ 降低管理成本
覆膜栽培可有效解决北方地区采用当前羊肚菌栽培模式的干旱问题,减少发菌过程补水程序的劳力和财力投入,即便倒棚也不用担心干旱或湿度过大等问题。
8、加大栽培生产的灵活性
覆膜技术可有效增进羊肚菌栽培生产的灵活性。当前羊肚菌常规栽培是先搭建遮阳棚,再进行播种,而实际生产中,搭建遮阳棚劳动强度较大,平均每亩地需要2~2.5个劳动力一天的工作量,且播种时节需按时进行,这给大规模栽培生产造成不便。而覆膜技术播种后短时间内可不搭遮阳棚或覆膜后直接将黑色遮阳网覆盖在田间,待后期慢慢搭建大棚,既不耽误工作进度又能避免集中用工招工难,灵活方便。
覆膜栽培技术有哪些注意事项?
1. 做好温度的控制
在对羊肚菌进行覆膜栽培时,尤其是在覆膜之后,如果遮阳棚还没有及时建立起来,那么在晴朗的天气下,菌床的温度会快速增加,在白色膜的作用下,温度升高的更快,这对于羊肚菌菌丝活力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使用覆膜技术时,需要将羊肚菌的播种时间按照正常时间推迟一周左右,并提前将遮阳棚搭建好,最好使用厚度均匀的白色地膜。
2. 做好通风工作
在覆膜的作用下,羊肚菌的生长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要做好通风工作。羊肚菌播种的季节有时会遇阴雨天气,揭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考虑,如果阴雨天气不断,不需要揭膜,当土壤的湿度非常合适时,可完成揭膜工作。
3. 控制揭膜的时间
在覆膜技术的使用下,羊肚菌栽培情况比较良好,但是揭膜通风是非常有必要的,控制好揭膜通风的时间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揭膜需要控制在出菇前的十到二十天。揭膜时,还可进行保湿、补水,这对出菇速度的加快也有非常大的好处。如果幼菇在地下已经形成,那么揭膜的时间应该缓慢,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温差的出现,造成幼菇的夭折。在实践中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膜上打孔,这样膜下环境和膜外环境比较接近,等到三到五天之后,就可以将地膜揭开了,需要注意的是,湿度需要控制在85%到95%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