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健壮菌棒
菌棒原料和适宜的配比、灭菌及接种后的管理水平决定了菌棒质量的好坏。
(一)原料选择
菌棒要选择保存期短、干燥无霉变、可利用营养成分含量高的原料。
(二)培养料配制
配制时要注意培养料的含水量、含氮量和pH值保持在各品种所需要的适宜范围。含水量过高、过低均会造成菌丝发育缓慢,含氮量过低则会造成产量降低,含氮量过高则会容易产生氨气危害,造成菌丝难以生长。不同菇种适宜pH范围不同,配备培养料时除考虑用石灰调节pH值以外,还需注意装袋到灭菌的时间间隔,要做到当日配料、当日装袋、当日灭菌。
(三)接种后管理
接种后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的管理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中温度的管理尤为重要。接种后5~7天是温度管理的关键,要注意及时通风增氧,以防止菌种定植后快速繁殖产生的生物热聚集造成烧菌,同时要注意不同食用菌品种间的差异,如香菇对光照这一环境因子比较敏感,光照的强度影响香菇原基数量的形成,因此要在接种培养后20天后,开始弱光照管理。
二、做好出菇期管理
(一)清洁环境
保持生产环境的清洁是搞好食用菌生产的前提,菌棒转入出菇场所时,要先对场所、栽培架或地面进行消毒,每日农事操作后进行清洁处理。处理好栽培环境能很大程度上预防病害发生或菌棒的污染,从而提高食用菌的商品性。
(二)保持温度
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成温度要低于菌丝培养温度,且有适宜的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生产上要尽量利用可调控手段以达到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最佳温度。平菇、香菇等可通过白天揭摊遮盖物增加光照,晚上加盖保温被或利用增温设备提高棚温,长根菇等应加强人工补温措施,调控菇棚温度,满足正常出菇条件。
(三)增加湿度
大部分菇种出菇阶段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80%~90%,少数菇种在特定时段湿度需提升至95%。前期经历过发菌生长,失水较多的香菇、平菇菌棒,应及时补水。补水前通风3~4天,用注水针刺入菌棒内,借助水泵的压力,使菌棒在短时间内吸足水分,水源以井水为宜。
喷水的原则是:喷雾状水,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蕾期多喷,采收期少喷;低温时应停止喷水,以免造成菌丝体死亡。
(四)及时通风
出菇阶段,菌棒代谢需氧量剧增,对香菇、平菇、榆黄菇、羊肚菌等菇种而言,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及时通风,将很大程度上能避免畸形菇的形成,提高商品性产量。工厂化栽培品种金针菇、真姬菇、杏鲍菇要注意通过调控二氧化碳浓度改善其商品性。进出菇棚要减少干冷寒风灌入。
三、防治病虫害
栽培基质中易带虫或虫卵,应发酵处理后再播种,建议熟料栽培。对购进的菌种在转接前应仔细检查,防止出现带虫接种现象。
拌料时加入杀虫、杀菌剂,生料栽培时随拌料加入即可,发酵料栽培的最佳用药时机为最后一次翻堆前加入,经高温闷堆,杀虫效果理想。生长过程中若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并在病株处撒石灰消毒。
四、应对极端天气
(一)加强大风防范
天气较好时,及时检查菇棚,用专用压膜线扣紧压牢棚膜,将通风口、门口密闭,避免大风吹入室内、吹破棚膜降温。
(二)加强大雪防范
增加棚内立柱支撑,以防压塌棚室。若遇上下大雪,及时清扫棚室上的积雪,防止积雪过厚压塌棚室。做好菇棚或耳场的杀菌工作,避免香菇、木耳菌棒因受冻菌丝长势弱,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切断虫害的滋生场所。
(三)应对低温冰冻
1. 发菌期管理。棚内处于发菌的菌棒(袋)进一步密集码放并加盖塑料膜以实现保温,密闭棚室,尽量减少缝隙散热;小拱棚等简易设施要注意在培养料面添加覆盖物,以提高保温能力;工厂化栽培,车间要根据不同品种的发育阶段,将温度调整至最适合生长温度,以确保正常生产与供应周期的实现。
2. 出菇期管理。对可采收或即将采收的食用菌进行抢收,在处于幼菇期管理阶段要立即停止喷水,尽量保持子实体干爽,同时要对棚室及时密闭、蓄热保温。工厂化栽培出菇车间注意控制喷水频次和喷水量。
五、注意用电安全
冬季天干物燥,加温电器功率大、用电量高、电线负荷过大,食用菌原材料、大棚材料大多易燃,老化电线特别容易出现短路等情况。因此秋冬季食用菌生产要加大用电及电路安全检查,避免私自乱搭乱接电线。规模化食用菌生产基地要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安全通道畅通,集中开展消防培训,在仓库、车间等重要位置设置严禁吸烟醒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