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从菌丝体到子实体转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出菇的特点是多潮次、分批次出菇。环境适宜、菌袋营养有保证的情况下转潮快,下潮菇的产量也会高。如果下潮菇迟迟不出,需要从以下几点考虑原因(以平菇为例):
1. 温、湿度是否合适
温、湿度是影响平菇转潮速度及出菇质量的首要因素。根据所栽培平菇品种的温性特点,精确设定菇棚内的温度范围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抑制菌丝体的活性,延缓转潮进程。
解决方法:
种植者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灵活调整通风与保温措施,确保菇棚内温度适宜。
同时,保持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5%左右,维持菌袋水分平衡、防止水分流失。
在平菇转潮期,尤其需要加强对湿度的监控,一旦发现菌袋含水量低于50%,应及时采取补水措施,确保菌丝体拥有充足的生长介质。
2. 培养料营养是否充分
培养料作为平菇生长的“土壤”,其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子实体的产量与质量。当第一潮菇产量较高时,意味着菌丝体消耗了大量的营养储备,这可能导致后续潮次出菇能力的下降。
解决方法:
合理控制第一潮菇的采收量,避免过度采摘,保障后续潮次顺利出菇。
采用科学配比的基质配方,并在第一潮菇采收后,及时向菌袋内补充适量营养素,可改善菌包内的营养结构,使菌包营养充分,有效提升菌袋的持续出菇能力。
在培养料配制过程中,应注重碳氮比、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均衡搭配,为菌丝体的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3. 应对季节变化的策略
季节变换对平菇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部分品种在特定季节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但在季节交替之际可能会遭遇生长障碍。
例如,在春夏之交或秋冬之际,温度、湿度的剧烈变化往往导致平菇生长受阻,出现转潮慢甚至停止出菇的现象。
解决方法:
针对这一问题,种植者需提前了解所选品种的适应性特点,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制定相应的栽培计划。
在季节转换前,通过加强菇棚的保温、降温及通风等措施,尽可能减少外界环境对菇棚内小气候的影响。同时,合理调整栽培密度和采收时间,避免在高温或低温季节集中出菇,以减轻菌袋的营养压力和生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