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种植过程中,上架出菇是一个关键阶段,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香菇的高产和优质。
一、菌棒状态检查与处理
1. 检查菌棒的重量和含水量
对于17cm×58cm的菌袋,制棒时重量应控制在2.75~3.0kg,出菇时菌棒重量应为2.4kg以上。若低于此重量且菇蕾数量在10个以上,应适当带芽注水,使其重量维持在2.4~2.6kg,以避免头潮菇质量不佳和减产。
2. 成熟度判断
针对已经完全成熟的香菇菌棒,在上架或下地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机械损伤。
二、环境控制
1. 温度
菌棒上架或下地后,温度应控制在15~25℃,这是香菇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
2. 湿度
湿度对香菇的生长至关重要,需保持在85~90%的相对湿度。当菇蕾直径达到2厘米时,应控水、通风、排湿气,改向地面浇水,保持棚内湿度在75~80%,防止湿度过大导致黑面菇等问题。
3. 通风
香菇出菇期间需要充足的氧气,应加强通风管理。
根据棚内情况,每天通风3~5次,每次半小时左右,并适当延长早晚通风时间。
通风时要注意避免直风吹到菇蕾上,以防菇蕾失水。
三、菇蕾管理
1. 菇蕾数量控制
每棒香菇的菇蕾数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每棒保留8~15个菇蕾。
当菇蕾数量过多时,应及时进行疏蕾处理,去除畸形菇和弱小菇蕾,以保证香菇的品质和产量。
2. 催蕾与采收
(1)通过温差刺激促进菇蕾发生。
(2)菇盖未开伞时要及时采收、分级。
(3)采收后要及时清理菌棒表面残留物,为下一潮菇的生长做好准备。
四、病虫害防治
1. 在香菇出菇过程中,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2. 注意保持菇棚内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定期检查菌棒和菇棚内环境,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五、补水与转色管理
对于经过多潮菇采摘后的菌棒,由于其内部营养和含水量已明显减少,应及时进行补水处理。补水时掌握适当的注水量和注水时机,以免影响香菇的生长和品质。
在第一潮菇采收后,要及时进行闷棚转色管理,确保在第二潮出菇前菌棒为转好色的状态,以保证菌棒不受病虫害侵染并持续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