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对香菇生产的危害贯穿菌丝生长到出菇全周期,核心威胁是温度胁迫引发的生理异常、病虫害爆发及品质劣变,需通过精准环境调控降低损失。
1. 发菌期(菌丝培养阶段)
(1)降温措施:加强通风,夜间揭棚降温;棚顶使用遮阳网、反光膜、微喷系统等物理措施降低棚内温度。例如,使用两层遮阳网和藤蔓作物进行双层防护;棚顶(或棚区上空)淋水降温(避免直接喷湿菌袋),高温时段喷淋降温。
(2)防污染:高温易引发杂菌感染,可减少堆叠层数,分散菌袋,严禁高温期翻动菌棒。局部腐烂的菌块需挖除并涂抹生石灰浆或多菌灵悬浮液进行消毒处理,并喷洒石灰水消毒环境。
(3)延后刺孔:在高温天气下,香菇菌棒不建议刺孔。因为在高温天气下,刺孔可能会导致菌棒内部温度升高,加剧“高温烧菌”现象,影响菌丝的生长和健康。
2. 成熟菌棒越夏
夏季高温(>30℃)易导致菌棒烂棒、感染、提前出菇,需通过环境调控、菌棒养护、病虫害防控等综合措施,确保菌棒安全越夏,为秋季出菇打下基础。冬栽秋出栽培模式中,菌棒已发菌、转色完毕,但温度过高不能出菇。
(1)就地越夏
适用于大棚遮阳条件好、通风佳的地区,菌棒单层摆放,避免叠压发热。每周检查1次,及时处理问题菌棒。
越夏时长一般60-90天,根据当地气候调整。越夏后及时复壮菌棒,补水至菌棒重量恢复原重的80%~90%。通过温差刺激(昼夜温差≥8℃)促进原基形成。通过科学管理,提高菌棒越夏成活率,为秋季高产奠定基础。
3. 出菇期(子实体生长阶段)
高温期管理核心是“控温、降湿、通风”,通过精细化操作减少高温对香菇生长的影响,确保出菇质量和产量。
(1)降低温度:加强通风,早晚开棚换气,必要时安装排风扇和湿帘,最高温度控制在30℃以下,以防烧菌。香菇为好氧真菌,保持通风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季节,应确保棚内空气流畅,避免高温造成烂菇烂棒现象发生。可避开高温期出菇,提前出菇或待温度回落再催蕾。
(2)保持湿度:空气湿度保持在75-85%之间,通过雾化喷水或向地面洒水调节,避免菌棒积水,同时保证喷水后及时通风,做到不闷棚。对失水严重的菌棒可注水,补水后避光养菌2-3天,待菌丝恢复再催菇。补水后及时通风,防止菌袋积水引发病害。
(3)通风与光照: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高温高湿导致杂菌滋生。光照以散射光为主,避免强光直射,可通过遮阳网调节,弱光环境更利于香菇菌盖厚实、品质好。
(4)病虫害防治:高温期易发生霉菌(如绿霉)和菇蚊、菇蝇,需定期清理棚内杂物,保持环境整洁。发现零星杂菌时,用生石灰覆盖污染部位;虫害可安装防虫网和黄板进行诱杀。发生严重时,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依规使用在食用菌上登记的药品,可喷施低毒农药,但需避开出菇期,避免使用高毒农药影响菇体安全。
(5)采收与休菌:香菇菌盖边缘稍内卷时及时采收,避免过度成熟导致菌盖开裂。采收后清理菌袋表面残留菇脚,停止喷水3-5天,让菌丝休养生息,养菌期通常需要7-15天,随后再进行下一茬出菇管理。
(6)调整生产周期:避开夏季高温期出菇,选择耐高温品种。错峰生产,提前或延后接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