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又称苞脚菇、兰花菇,在我国已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草菇适应28℃以上高温条件,是典型的高温菌。现将其高效栽培模式介绍如下:
一、室内立体床栽
利用闲置房屋进行床架式立体栽培草菇,可有效利用设施空间,实施集约化生产。具体操作要点为:按间距0.8~1米设置床架,层高0.6~1米,床架材料用水泥板、竹、木、角钢等均可,一般可搭架3层。连同工具等置于室内,使用蒸汽消杀2小时,密闭房间48小时。将处理后的基料铺在层架上并进行播种,床架上先撒一层菌种,铺基料厚10厘米左右,上播一层菌种后,再铺一层基料,料面上再播一层菌种,形成“三种二料”的形式,料床总体厚度为20厘米左右,播完后,料面上均匀覆一层土,厚2厘米左右,上面再用塑料膜覆盖整个床架,使内成人工小气候区,温度计插入料内10厘米用于观测品温。
发菌期间每天掀开塑料膜通风2次,以保证草菇菌丝“吸氧排碳”的需要。注意品温不要超过40℃,在达到38℃时,即应加强通风。
适宜温度条件下,播种后4~7天即有小菇蕾现出,此后,应将塑料膜揭去,加大室内空气湿度至90%左右,打开门窗通风,通风处最好挂上草苫或棉纱布,并将之喷湿,以使通风时进入的空气保持较高湿度,并有一定降温作用。
二、小拱棚栽培
场地最好选择树荫下或提前搭2米高架,栽培长蔓型植物形成绿色棚架,架下建小拱棚,较之露天生产的效果要好得多。首先,建畦床1.2~1.4米宽,翻深0.2米,整成龟背形,畦床两侧修建10厘米宽洇水沟,铺料播种同室内床架栽培;其次,播种后第三天,间隔0.3~0.4米插入竹拱,现蕾后将料面上的塑料膜抽出搭到拱架上,露天棚应再覆2层草苫,阴棚下只覆一层即可。
发菌期间,除掀膜通风外,应将水沟灌满水,一则降温,二则使床基土壤保持较高持水量。气温超过35℃时,每天应将草苫多次喷湿。接种后第四天,最迟不超过7天,草菇即可现蕾,此后管理应以通风、降温、保湿为重点,阴天、小雨天及夜间可将塑料膜揭去,只覆盖草苫,既利通风又有足够的散射光,并能有效地保湿,但应注意大雨天气不可掀膜,晴好天气时,阳光直射,棚温升高很快,注意加厚覆盖物并喷水,夜间可将棚周塑料膜掀开10厘米左右,将洇水沟灌满水,使之加强通风的同时保湿并降温。
三、沟式平面栽培
浓密的树荫下,挖深20厘米、宽120厘米沟槽,灌透水;铺料播种后使料面与地面持平,地沟上方架设小拱棚,具体播种及管理同小拱棚栽培。该种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地温较低、土壤湿度较大,可为基料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但应注意防雨排涝,否则,极易形成积水涝渍,影响生产。
四、仿野生栽培
在生产实践中,针对夏季气温高、难以调控温、湿度的种种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大荫棚开放式仿野生栽培模式。该方式适应于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由于草菇生长处在较开放的环境下,与野生菇有着相仿的条件,其子实体色泽纯正、菌肉紧密,商品价值高。具体操作为:
选一块栽培场地,要求尽量平坦,面积应在100平方米以上,但也不要过大。用竹木或水泥架杆均可,搭设2~2.5米高平棚,上架树枝、玉米秸均可,覆一层塑料膜后,再覆盖柴草、秸秆等,使其形成一阴棚,四周于春季即可栽培适量丝瓜、南瓜、葫芦类植物,使秧蔓上架,形成浓密度颇高的绿荫。阴棚四周大于栽培场地2米左右。地面建长20米、宽1.2米的栽培畦,畦两边各留0.1米深的水沟,两畦间距0.6米为作业道,每个栽培方内建20个栽培畦,栽培方四周均留置4~6米宽运输道,以利车辆进出。阴棚四周拉设遮阳网至地面位置,其顶层位置架设输水管线及喷雾头,每个栽培方内纵向架设二排双向喷雾头。正常管理时,喷雾头全部工作,增加水分及湿度,有风时,可将上风方向喷雾头打开;中午时分气温太高,可打开南面喷雾头;下午“西晒”时,可将西面喷雾头打开;阴雨天时任其自然即可。
阴棚下温度较为恒定,湿度条件较好,故可减少大量管理费用,并可因鲜菇的商品价值高而提高生产效益。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比如阴棚架设的费用较高,输水管、喷雾头、水源、电源等成本较高,并且,阴棚的面积越大,阴棚自身的维护费用越高,比如防风问题、雨水排泄问题等,因此不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时,不宜盲目效仿。 (来源:山东省农科院资环所 曹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