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菌类,无论是在烧烤还是火锅店,或是平日里的一日三餐,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大众不见丝毫减退的需求,香菇栽培自然也成为广大菌类作物栽培中的“热门”。香菇好吃、美味,自然栽培过程也不会太容易,香菇从菌袋的制作、灭菌、接种再到后来的培育和出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谨慎关注、严肃对待。而今天我们想要说道的,是香菇出菇以后,到底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促进其进一步的发育和生长,一共有五个关键点:
第一,温差控制。如果种植户是在一个颇为正常的流程和时间内种植香菇,那么香菇的出菇时间多半会在每年的秋季。到了秋天、天气转凉,虽然这种转凉对于人体的感触而言,还是比较微妙的,但是植物往往比人类要敏感得多。尤其是秋分过后,昼渐短、夜减长,夜晚的气温会出现急剧的下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就要做好出菇的夜间保温工作,防止昼夜温差给香菇本身的生长造成影响。
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我们可以在白天,在菌菇上罩上一层地膜,白天罩地膜的目的是为了让地膜内的温度高于地膜外的正常温度;等到了夜间,将地膜打开,保证菌菇周边的温度和外部基本持平,不至于出现强烈的温差。这样不仅有助于保护香菇,更能促进菇蕾的形成。
第二,通风控制。香菇出菇以后,要根据周围温度的变化,人为地控制通风的频率。举例来说,如果菇房内的气温长期在22摄氏度左右徘徊时,要保证每天至少通风三次,通风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持空气流通,同时还能适度降低气温,防止香菇产生热害;但是假如菇房内的温度处在16摄氏度及以下时,就要将通风的频率降低为1天一次,甚至于隔天通风。适度的保持菇体和空气接触,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香菇生长出现不良反应。
第三,光照控制。香菇生长需要光照,但是又不能直接将各种强烈的灯光直接照射到香菇上,要通过引进一定程度的遮挡设备,让香菇接收到的光照是散光、而非直接照射。具体强度可以以我们人类自己的视觉为参考标准,只要能够让我们在菇房当中,在视觉昏暗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读书看报即可。过强的光照会产生抑制香菇生长的反作用,非常得不偿失。
第四,湿度控制。香菇出菇以后要保证前期至少拥有84%的湿度,而随着香菇的慢慢生长以及时间的推移,等到香菇分化出现菇盖以后则可以适当考虑降低湿度。一般香菇出菇的秋季,本身还是会保留一些水分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先不必急于维持湿度,适当的控制浇水即可。
等到第一批香菇采收完成以后,还是不能急于浇水,而是要打开地膜进行简单的通风,大约两天左右再将地膜盖上。此时地膜内残余的菌丝可以在适当的温度下实现进一步的生长,这时候可以尝试着进行一定程度的浇水,引导新菇生长。
第五,杂菌控制。虽然香菇本身是一种菌类,但是如果出菇以后不妥善管理,很有可能让这种菌类反而被其它类型的真菌或者杂菌感染,导致香菇在后续的生长过程中遭遇各种病害、虫害,影响其品质,导致长出来的香菇看起来软趴趴、甚至腐烂、溃烂等。所以在香菇出菇以后,种植户还要在菇房内适当的喷洒多种防治杂菌的药物,及时除去杂菌的痕迹,还给香菇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总的来说,香菇种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出菇并不意味着整个就可以丰收,更不意味着一切就可以放松警惕。事实上恰恰是出菇以后的这个时间段,各种杂菌会乘虚而入,菇体本身对于水、光和空气等也会更为挑剔,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所以对于种植户而言,到了这个阶段,反而更要注重菇房对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等的控制,确保新出的菇体可以在最为契合的环境下,生长成高品质的香菇。在小编看来,如果用人的成长来形容香菇栽培,出菇的这个时期就相当于一个人的青春期吧,虽然已经长成,但是各方面都存在着需要引导和矫正的成分。(来源:农技小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