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香一号”由浙江省武义县真菌研究所培育,是夏季出菇的首选品种。该品种子实体大,菌肉肥厚,菌盖色较深,菌柄中粗,其最大的特点是耐高温,在28℃的高温条件下能够大量出菇,出菇温度范围14-34℃,最适出菇温度为20-26℃,特别适合夏季林下栽培。
1、林地的选择与菇棚的构造
1.1 林地的选择:要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适宜建造菇棚的林下地块,树木行间距5-10m,通风性能好,林间郁蔽度要达到50%以上,郁蔽度差的地方要加挂遮阳网。以5年以上的速生林林地最佳。
1.2 菇棚构造:林下行间搭建出菇棚,规格为长50m×宽5m×高2m,棚内建三个出菇床架,架高30㎝,两边宽各0.8m,中间宽1.8-2m,两床架之间留70cm走道,方便采摘。床架用7根14号的铁丝搭建,每根铁丝间距为20㎝,纵向绷紧,每隔1.5m用1m长的钢管横向固定,出菇床两端下地锚固定。棚膜选用0.08㎜厚的聚乙烯膜,同时配套微喷设施。菇棚建成后可放入菌棒5000个。
2、主要栽培技术
2.1 制作菌棒:原料以硬杂木木屑为主,要求新鲜、无霉变、无结块,棉籽皮、麦麸、石膏等为辅料。木屑65%、棉籽皮20%、麦麸14%、石膏1%,料水比为1:1~1.3。成品菌棒重量约3kg,含水量50-55%,ph值为6--6.5,菌袋通常采用18cm×60㎝的聚乙烯塑料袋。
春季制棒时间为2月中旬至4月底,经制棒、灭菌、接种后转入发菌管理。
2.2 发菌管理:武香一号菌龄60-70天,发菌阶段主要集中在夏季。接种好的菌棒在发菌棚内采用“井”字型码垛,摆码最高不超过10层,5-7天倒垛一次。期间注意加强温湿度管理,温度控制在22-24℃,注意通风,防止烧菌;湿度控制在60-65%,防止湿度过高造成绿霉菌和链球菌感染。
菌丝基本长满菌袋后,及时对菌棒刺孔通气,刺孔深约1㎝。此时尽量将温度控制在28℃以下,以利于原基形成,加速菌丝对原料木质素的分解和菌丝体养分积累。发菌期间要勤检查,如发现污染点及时用50%福尔马林和50%冷开水混合,使用注射器注射污染点,药液渗透超过污染点1㎝就能控制污染蔓延。
2.3出菇管理:首先将发菌成熟的菌棒运入林下大棚内,斜靠在菇床架的铁丝上,菌棒与地面成70-80°角,间距5-8㎝。入棚后用竹片或木棍击打菌棒进行惊菌,刺激菇蕾生长。惊菌应掌握好击打力度,使整个菌袋受力均匀。
其后经历脱袋、转色,菌棒内的营养成分发生变化,开始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菌棒表面逐渐长出一层洁白的绒毛状菌丝,形成一层薄薄的菌膜,同时开始分泌色素,吐出黄水珠。菌棒由白色变成粉红色,通过温湿度变化刺激,逐渐变成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皮状菌被。此阶段管理过程中要通风控温、喷水变温,要求早晚加大湿度造温差,一般每天喷水3-4次,每次喷水3-5分钟,持续时间7-8天。
菌棒转色后进入秋季,应利用好林间阳光照射变化,配合遮阳网,白天通风,夜间保温,并使用微喷设备及时喷水降温、增湿,创造一个最高温度在33℃以下、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的出菇环境。通过如此拉大昼夜温差持续一周即可出现菇蕾,然后应继续提温保湿,小菇蕾逐渐长大,待子实体七八成熟时进行采摘,采摘时应以不开伞为宜。
3、小结
3.1 林下栽培香菇,生长环境优于传统的保护设施,林木天然遮阴功能助力生产,使栽培成本大大降低,香菇品质却大大提高,增加了菇农的经济收益。
3.2 林下闲置土地得到有效利用,通过栽培香菇使闲地变成了高收益场所,增加了隐形价值。
3.3 香菇栽培用水较多,渗地水促进了树木成材速度,而菌菇生长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又促进了林木的光合作用,增加林间氧气含量,净化环境,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循环效应。(作者:张彬 工作单位:河北省易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