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技术
每亩3.0-3.5吨栽培干料,1/100生石灰混合均匀,加水使其含水量为70%-75%,料堆温度达60℃-65℃时,约1-2天后开始翻堆,补充水分至70%-75%,再建堆和翻堆1次即可。底层铺料10厘米,将75千克商品菌种掰成3厘米块状,梅花形点播,深度4-6厘米;中层铺料厚度为10厘米,再将75千克菌种播到料面;最后覆盖4-5厘米栽培料。翌年4月初,采收结束后,垄面上秸秆菌渣,覆盖于行间,以防梨园杂草。
二、配套技术主要内容
1. 梨园选择
选择行距4米以上,其中垄宽2米、沟宽2米、垄高20厘米以上,第一层主枝分支点距根颈处60厘米以上的梨园,且清洁卫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
2. 栽培季节
9月中旬-10月上旬,日平均温度稳定在25℃以下时,即可投料播种,11月-翌年4月出菇。
3. 原料与建议配方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灵活选用原料,宜选稻草、梨树修剪枝条等。
配方1:稻草70%,梨树修剪枝条30%(利用上一年修剪枝条,粉碎至3-5厘米段);
配方2:稻草100%。
4. 栽培料处理
① 预湿:将在太阳下暴晒2-3天的栽培料,按生石灰:栽培料为1:100比例混合均匀,加水预湿24小时,备用。
② 建堆:将栽培料含水量调至70%-75%,建成底宽1.5-2.0米、顶宽1.0-1.5米、高1.0-1.5米、长度适宜的发酵堆,温度较高时建小堆,温度较低时建大堆。起堆要松,每隔30厘米在料面从上到下打1个通气孔,孔直径5-8厘米,堆内插温度计。
③ 翻堆:当堆顶以下20厘米处料堆温度达到60℃-65℃时,保持1-2天,开始第1次翻堆,补充水分,使堆料含水量稳定70%-75%,重新建堆后仍打透气孔;第2次建堆后,当料温再上升到60℃-65℃时,保持1-2天,再翻堆1次;经过2-3次翻堆后,质地松软即发酵结束。
④ 散堆:发酵好的料要及时散堆,降温,当料温降到30℃以下时方可铺料播种。
5. 做畦和播种
早、中熟梨采收后,施有机肥,配施三元复合肥和中微量元素后,全园喷布1次杀菌剂和杀虫剂,农药使用要符合NY/T 393的规定。利用梨树栽植行2米宽的垄面作大球盖菇播种畦面。采用双层播种,铺1层料播1层菌种,共3层栽培料2层菌种。菌种生产应符合NY/T 528的要求。播种后10天内如遇雨水天气应覆膜防雨淋。
6. 覆土及覆盖保湿
① 覆土:在垄间旋耕除草,用表土覆盖畦面3-4厘米,土壤含水量20%-30%。覆土后在菌床上间隔30厘米左右打“品”字型直通下部床面的透气孔。
② 覆盖保湿:覆土后,在料畦面上加覆盖物保湿,覆盖物厚度2-3厘米,可选用前期预留的培养料。冬季温度较低时,应在覆盖物上再覆一层塑料薄膜保温保湿。
7. 栽培管理
① 发菌期管理:发菌期间料内温度控制在20℃-28℃,培养料含水量保持在65%-70%,播种后20天内不宜向畦床菌料直接喷水,保持料面覆盖物湿润即可。若空气干燥,可向覆盖物上轻微喷水。菌丝布满土面后停止向土面喷水。
② 出菇期管理:出菇期间保持梨园空气相对湿度80%-90%,温度10℃-25℃,此期,正值梨树冬季修剪,可采用人字形三步梯,以免人为踩踏。萌芽前,梨树喷施石硫合剂,应对垄面进行覆膜。
8. 采收与转潮管理
菌盖直径达3-5厘米时,开始采收。采收时,应避免松动周围的小菇蕾,一手压住料面,一手捏住菇体轻轻旋转采下,或用专用工具采收。采收期清理床面,补平覆土,停水养菌4-6天,再进行喷水,喷透增湿后,促使下一潮原基形成,一般可采3-5潮菇。
注意事项:4℃-30℃均可出菇,以15℃-26℃为最佳,当地可在最适温度日向前推40-50天开始播种。不同地区温度差异很大,要严格掌握当地自然温度稳定在25℃以下时开始投料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