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为南菇北移的新兴食用菌种类,也是河北省“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三大食用菌种类之一。针对在生产中存在品种不适宜、菌种质量差、栽培配方单一、菌种生产技术落后、栽培标准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以提质增效为出发点,研究集成“优良品种+菌种速智繁育+高效配方+栽培工艺+病虫害绿色防控”为核心的大球盖菇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通过“科研团队+示范基地+农户”的产学研融合模式,共累积示范推广示范优质菌种生产技术500余万袋,制种成功率达99%以上,示范的大球盖菇液体菌种生产技术,制种效率增加了7倍,制种成本降低56%;示范推广大球盖菇1.2万亩,共辐射带动4000余户,共转化秸秆、果木枝条8.2万吨。亩产增加23%~28%左右,商品菇率达86%~88%,亩经济效益增加22.6%。累计新增产值2.1亿元,新增纯收益8600余万元。通过该技术的示范推广不仅可实现了农林废弃物的生态利用,有效缓解了“林菌矛盾”,对助力产业振兴,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1. 研发推广背景
河北省食用菌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但产业发展中以香菇、平菇等主栽品种趋于饱和甚至季节性产品过剩的问题较为突出,河北省以上五大种类占比则达90.83%,以木腐菌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导致的“林菌矛盾”也日趋严重。大球盖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发展的十大食用菌品种之一,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大宗食用菌趋于饱和甚至季节性产品过剩的同时,效益呈下滑趋势,而珍稀食用菌产品却供不应求且效益较好,尤其是草腐菌珍稀食用菌匮乏,食用菌产业结构优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珍稀食用菌利润空间和市场潜力大。大球盖菇也被定为河北省“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三大食用菌种类之一。大球盖菇作为“南菇北移”的食用菌新兴种类,在生产中存在品种不适宜、菌种质量差、栽培配方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
2. 技术要点
本技术围绕大球盖菇产业技术瓶颈,以提质增效为出发点,研究集成“优良品种+菌种速智繁育+高效配方+栽培工艺+病虫害绿色防控+菌糠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大球盖菇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综合19个大球盖菇品种综合比较,筛选出D3、D10、D14三个优良品种,其中D10为丛生鲜销品种鲜销,D14为单生鲜销主栽品种;D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但农艺性状较差,主要表现为菌柄偏长,适于做菇脆产品或腌渍等,为优良型加工适用品种。
(2)筛选以玉米秸秆、稻草、玉米芯、稻壳等为主料的大球盖菇配方,配方一:稻草48%、玉米芯47%、麦麸3%、石膏1%、石灰1%,含水量65%;配方二:玉米芯95%、麦麸3%、石膏1%、石灰1%,含水量65%;配方三:玉米芯38%,木屑45%,稻壳10%,麦麸5%,生石灰1%,石膏1%,含水量65%。
(3)对大球盖菇栽培工艺进行优化,筛选出培养料发酵适宜翻堆次数为3次,适宜铺料厚度为25cm,适宜播种量为800g/㎡;适宜覆土基质配方为“大田土85%、草炭土15%”,适宜覆土时间为播种后及时覆土,产量较对照增加了44.85%。
3. 解决的主要问题
该技术的示范推广不仅实现了玉米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有效缓解“林菌矛盾”,解决了液体菌种技术技术不成熟的产业“卡脖子”问题,实现了栽培原料的本地化,降低了栽培原料成本,破解了生产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低的问题。
(二)推广应用情况
近三年,该技术成果在河北省涿州市、围场县、兴隆县、青龙县、平山县等地进行了示范推广,已在河北涿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万航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宽城丰元食用菌有限公司、兴隆县坂坡山大球盖菇农业合作社、新建涿州市松林店镇南马村种植示范基地、沃达尔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了示范推广。共累积示范推广示范优质菌种生产技术500余万袋,制种成功率达99%以上;示范推广大球盖菇1.2万亩,共辐射带动4000余户,累计新增产值2.1亿元,新增纯收益8600余万元。通过该技术的示范推广不仅可实现了农林废弃物的生态利用,有效缓解了“林菌矛盾”,对助力产业振兴,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三)提质增效情况
大球盖菇液体菌种生产技术的应用,制种效率增加了7倍,制种成本降低56%;亩产增加23%~28%左右,商品菇率达86%~88%,亩经济效益增加22.6%;共有效利用林下土地6000余亩,转化秸秆、果木枝条8.2万吨,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及土壤肥力,促进了农林废弃物的生态利用,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闭合循环产业链条,在助力产业振兴和和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了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四)获奖情况
该技术已申报2023年度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栽培品种
大球盖菇品种分为丛生和单生两个类型,单生品种商品菇率高,较受种植户欢迎,丛生品种产量较高,但商品菇率稍低一些。目前,河北省生产用主栽鲜菇销售品种有2个。
1. “大球盖菇D149”品种特性
子实体以单生为主,少量丛生,菌盖近半球形,开伞后扁平,朵型中等,菌盖直径多以3~6厘米时采收为佳,幼嫩子实体初白色,逐渐变红褐色至酒红褐色,干制后呈深褐色,湿润时表面稍有粘性;菌盖边缘内卷并常附有菌幕残片,菌肉白色,菌褶直生,排列密集,初为白色,渐变灰白色,开伞后变为深褐色或紫黑色。菌柄长5~20厘米,菌柄直径1.5~4.0厘米;菌柄早期白色,光滑,有髓,成熟后变中空;有菌环、较厚,其上有深沟纹,并深裂成片段附于菌盖边缘。孢子印紫黑色,呈椭圆形,大小为9~11微米×6~9微米。
2. “大球盖菇D109”品种特性
子实体以群生为主,菌盖赭红色,菌柄白色,菌褶污白色,子实体单重大,产量高;转潮快;生物转化率达45%,不易开伞;出菇温度广;以稻草为主要栽培原料。培养料以稻草为主,含水量不超过70%。覆土层不宜过厚,出菇温度5~30℃。适宜稻草丰富的区域种植。
(二)大球盖菇液体菌种生产技术
1. 摇瓶菌种发酵
适宜配方为培养基10克,红糖15克,麸皮5g,蛋白胨1克,葡萄糖10克。接种后磁力搅拌器48h后,置于25℃摇床转速为160r/min的摇床上继续培养;培养5~6d。
2. 发酵罐发酵条件
培养基配方为富森培养基10克,红糖15克,全麦粉25g,黄豆粉20g,蛋白胨1克,葡萄糖10克;接种量为0.5%;温度为25℃;接种后罐压0.03~0.04MPa,3天后调整为0.05MPa;发酵时间为6~8d。
(三)栽培场地
日光温室及大、中、小拱棚均可栽培,需在棚外或棚内加盖遮阳网,遮光率达70%的林地也可栽培。保持栽培场地清洁卫生,清除棚内杂草、石块等杂物。
(四)栽培季节
根据当地气候和栽培条件而定,在河北省宜在8月中旬~11月上旬播种,11月上旬~翌年5月下旬采收。有控温条件的设施,可提前或延后栽培。
(五)栽培配方
配方一:稻草48%、玉米芯47%、麦麸3%、石膏1%、石灰1%,含水量65%;
配方二:玉米芯95%、麦麸3%、石膏1%、石灰1%,含水量65%;
配方三:玉米芯38%,木屑45%,稻壳10%,麦麸5%,生石灰1%,石膏1%,含水量65%。
(六)栽培料堆积发酵
1. 预湿
将玉米秸或稻草截成8cm~10cm长,玉米芯粉碎成0.5cm~1.0cm大小,木屑粒径为0.2cm~0.3cm,用1%的石灰水预湿至原料湿透即可,含水量为72%~75%。
2. 建堆
选交通便利、近水源、背风向阳、排水方便的地方建堆。将预湿好的原料按照配方搅拌均匀,建成宽1.8m~2m、高1.4m~1.6m、长度不限的梯形料堆。料堆顶部及侧面间隔0.5m打直径为10cm的孔通气,顶部覆盖淋湿的草帘或棉毡。
3. 翻堆
料温升至55℃时开始计时,维持24h后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上、下、里、外翻匀;堆温再次达55℃时,维持24h后进行第二次翻堆;按照同样的方法,翻堆三次后发酵结束。
4. 发酵料标准
发酵好的栽培料为褐色,无酸臭或腐败气味;草茎松软、有韧性且不易拉断;栽培料体积缩小约40%。
5. 发酵料pH值及含水量调节
调节发酵料含水量至60%~63%,用生石灰水调节pH值至7.5~8.0。
(七)播种
1. 整地
播种前将畦床整理成龟背形,畦高5cm~10cm,畦宽60cm~80cm,畦间留30cm宽的沟状作业道,畦面及作业道均匀撒一层生石灰,用量为75kg~100kg/667㎡。
2. 菌种准备
选用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播种前将菌种袋外壁、盛放菌种的容器、菌种破碎机等用0.3%~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双手用75%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穴播将菌种掰成1.5cm~2.0cm大小,撒播可采用人工或菌种破碎机将菌种粉碎成0.3cm~0.5cm大小。
3. 铺料、播种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分层铺在畦床上,播种量为每平方米0.30kg~0.35kg。先采用草腐菌铺料机在畦面铺一层10㎝~12㎝厚的培养料,用大球盖菇播种机将菌种块按穴距10cm播入培养料里,深度约2cm,第一层用种量约占菌种总量的60%;第二层培养料厚度约8㎝~10㎝,同样的方法播第二层菌种,用种量约占菌种总量的40%;最上层铺约5cm厚的培养料。
(八)发菌管理
播种后培养料适宜温度控制在20℃~25℃,超过28℃时进行通风降温,并在料床上间隔15cm~20cm打直径为3cm~4cm的透气孔,透气孔深至料床底部;料温低于12℃时,可采取对棚室覆盖物进行早揭晚盖、加盖覆盖物或搭建小拱棚保等温措施。棚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如菌床料面过干,播种后7d后可直接喷水保湿,保持料面3cm~4cm湿润为宜。保持棚室内遮光率70%以上或进行暗光培养。发菌期间少量通风,控制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不高于0.15%。
(九)覆土
播种后约18d~20d,当菌丝吃料2/3时覆土。覆土材料选择肥沃、疏松的壤土,提前7d左右进行杀菌、杀虫处理。覆土前用石灰水调节土壤pH值至7.5左右,适宜含水量为25%~30%。覆土前进行“搔菌”,即用耙子轻轻搔动料面后拍平。菌床料面及侧面均需覆土,厚度为3cm~4cm。覆土后及时覆盖1.5cm~2cm厚的稻草或麦秸等秸秆,秸秆提前用1%的石灰水浸泡湿透。覆土结束后进行间歇喷水,以覆土层湿透且水不渗入料层为宜。覆土后空气温度控制在20℃~25℃;喷水保持土层湿润,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75%~85%;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2%以下;光照强度控制在300lx~500lx。15d左右菌丝爬满土层。
(十)出菇管理
适宜出菇温度为12℃~25℃,最佳出菇温度为15℃~20℃,低于5℃时,采取白天早揭晚盖棚室覆盖物、菌床加盖小拱棚、减少喷水等措施保温,超过25℃时,采取通风、喷水等措施降温。土面形成大量菌索后向覆土层间歇喷催菇水,以覆土层湿透且水不渗入料层为宜。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当床面有大量菇蕾发生时,每天向菌床喷雾状水增湿,保持覆土层湿润。出菇期水分管理应掌握“菇多多喷,菇少少喷,轻喷勤喷、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的原则。喷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要求。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5%以下。适宜光照强度为2000lx~4000lx。
(十一)采收
当大球盖菇达6~7分熟,菌柄与菌盖之间出现白色菌幕残片、内菌幕尚未破裂前采收。
采菇前1d,床面停止喷水。采收时戴一次性手套,用手捏住菌柄基部旋转拧下,避免损伤周围的小菇。将采收的子实体菌柄相对摆放周转筐内,周转筐应符合GB4806.7的规定。
每潮菇采收结束后,及时清理床面上的残根死菇,补覆湿润细土。停水养菌3d~5d,然后喷重水增湿、催蕾,按第一潮菇出菇阶段管理,一般可采收3~5潮菇。
(十二)病虫害安全绿色防控
1. 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制备菌丝健壮、生活力强的菌种;营养袋灭菌要彻底;轮作倒茬,每1~3年倒茬一次;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卫生;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2. 物理防治
设施栽培场地通风口及门窗安装60目~80目的防虫网隔绝虫源;采用日光暴晒、高温焖棚、杀虫灯诱杀、黄色粘虫板诱杀、糖醋液诱杀等防治措施。
3. 化学防治
病虫害发生后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绿色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原基形成后至采收不允许使用任何农药。
三、适宜区域
本技术适宜河北省具有农业设施或林地的所有区域。
四、注意事项
栽培季节应在最高气温低于25℃时方可栽培;栽培料发酵过程料温必须高于55℃时维持24小时,共翻堆三次,发酵料出现臭味、大面积霉菌滋生的情况时,不得使用栽培料进行栽培。
五、技术依托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承德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