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制棒
提倡用冷水拌料,基料含水量适中,菌袋规格15*55厘米,重量在1.6公斤左右。拌料后及时装袋并在2小时内灭菌,防止高温酸化。菌种使用前做好质量检查,接种安排在早晚时段气温较低时进行,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
二、检查外遮阴棚
1. 检查透光率。严格把握棚内“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线强度,即在棚内正常视力标准姿势下能够看到的亮度。光线过强,透过阴网进入到棚内的光线就越多,带入的热量就越多,势必会造成棚内温度升高,给袋子越夏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还会导致菌棒菌皮发黑,手感变硬,严重影响出菇产量和品质。对于光线过强的要抓紧加盖遮阴网。
2. 检查阴网层间距。阴网间距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棚内温度的高低,正常要求间距要保持在0.8—1.0米。第一层遮阳网可采用具有反光降温作用的铝箔遮阳网(黑白网),银灰色面朝外,黑色面朝棚内;第二层网(下层)距上层0.8米以上,也要选用95%遮阴度6针遮阴网,确保遮荫度达到95%以上。外荫棚东、南、西三面网要距内棚2.5米以上,北侧网距内棚1.5米以上,以增加热量缓冲距离,避免外部热辐射烧伤菌棒。
3. 检查固定阴网。四周阴网下沿要用绳子绑紧网边沿,向外呈45°斜拉,离地高度1.0—1.5米,并固定好,确保通风良好,避免热量在棚内聚集。
4. 检查修补遮阴网。要对整个阴棚进行全面检查,避免缝合线开裂、阴网破洞等造成太阳直射和漏光现象的发生。
三、控温发菌
1. 选择适宜的越夏场所。室外越夏应选择通风良好、有水源的场所,在棚外加盖遮阳网;室内越夏应选择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底层房间或有控温条件的房间。同时做好发菌场所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2. 遮阳降温,加强通风。采用遮阳、喷淋、湿帘、轴流风扇或引入跑马水降温。加强发菌场地通风,通风换气应在早晚进行。
3. 减少菌棒搬动,加强刺孔管理。尽量少搬动菌棒,推迟刺孔放气。确需刺孔通气的,选择在早晚时段分批少量进行。同一发菌场地,分批进行菌棒刺孔,防止高温烧菌。
4. 及早做好菌棒散堆、排场。选择室内或室外通风散热好的场所完成散堆、移堆。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振动菌棒,并安排在早晚时段进行。
四、完善解决水源
1. 原有水井如有必要,要抓紧对其进行进一步清淘和深挖,增强用水储备能力;
2. 寻找附近水井,做好引水管道和电线、水泵等必备物资的准备;
3. 水位较高、打井方便的地方,可以抓紧打制压井保障水源。
4. 考虑运输车拉深井水浇水降温,杜绝用河水。
五、喷水要科学
1. 在水源充足的条件下,袋温即将达到28℃时,就要打开喷淋(喷雾)喷水降温至傍晚气温下降到安全范围;水源相对不足的,要注意不要间隔时间太长,以免温度升高后,再次喷水导致温度急剧升高造成烧袋的发生。原则上不允许间歇性喷水。
2. 严禁温度已经高起来了才开始进行喷水洒水。
六、品质管控
如出菇阶段遇到高温,更容易引起病虫害,应该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同时,采用防虫网和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措施,防止病虫害发生和高温减产。食用菌采收后贮运环节要求全程冷链,以防品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