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养料配方
小麦70%~75%,木屑或玉米芯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18%~23%,稻壳5%,碳酸钙1%,石膏1%,辅料含水量60%~62%,pH 6~7。小麦和辅料的预处理方法与原种相同。
2. 拌料、装袋
预处理后的原料搅拌均匀,水分以手指挤压有水迹而不成水滴为度。装袋后套上口圈和封口膜或用报纸封口。将料袋立放于灭菌框中,每框装12袋或16袋。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
常压灭菌使用聚乙烯料袋,高压灭菌采用聚丙烯料袋,大小为17~24′40~50(cm),每袋装湿料量为0.8~2.0 kg。
3. 灭菌、接种
可采用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两种方法,将装满料袋的灭菌框水平摆放在灭菌架上,单层摆放。高压灭菌在121~125 °C下保持3~4 h;常压灭菌在100~105 °C下保持12~16 h。待自然冷却到60 °C以下时打开灭菌锅,推出灭菌架,直接推入与灭菌锅连接的冷却室,开制冷机冷却到25°C以下。接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于料袋一端接入原种后用薄膜或报纸封口。每瓶原种接30~50袋栽培种,具体根据原种的容量确定。
4. 培养及检测
接种后的菌袋先在22~24°C避光条件下培养10天,后在18~20°C下避光培养7~10天,使菌丝长满袋,表面形成菌核。
培养料长满菌丝后,表面呈黄褐色、褐色、紫褐色,较坚实、不松散,敲击声音清脆,表面分布不均匀、大小不等的黄褐色斑块状菌核。掰开菌种培养料有明显的羊肚菌菌丝香气,无霉味、酸味、氨味、土腥味等异味,无霉斑、杂色斑、菌丝斑、石灰粉白斑及红色菌斑。
5. 运送与存放
运送菌种的车辆经消毒剂消毒处理后再装入放有菌袋的周转框,菌袋要在框中分层码放,不得直接堆码在车内。须在低温时段将菌种运送到栽培现场,长途运输必须使用冷藏车。
尚未运送的菌袋暂时存放在经过消毒的洁净室内,不堆码存放,不可放在日光下或被雨水淋。
6. 播种
羊肚菌栽培种应在长满菌袋后7~10天内播种,不使用老化、陈放的菌种。
7. 注意事项
栽培种生产前要先做好场地的消毒杀菌工作,特别是连续生产3年以上的老厂房、旧培养室。否则在菌种培养过程中极易出现链孢霉、青霉、木霉等杂菌污染,造成惨重损失。
不宜在栽培种原料配方中加入土壤、河沙、腐殖土、树叶、食用菌废料、牛粪粉及彩色金属片等物料。尽量多用小麦,少用石灰、磷肥、麸皮、玉米粉、黄豆粉、蔗糖等辅料。宜使用北方的玉米芯粉碎料,不使用南方地区生产的被雨水淋湿、易霉变的玉米芯。辅料使用发酵料,不要用生料直接拌料装袋。禁止使用多菌灵、百菌清、硫酸铜、激素、各种杀虫剂或防虫剂等。
菌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高温烧菌、杂菌污染、害虫滋生及菌丝老化等问题。检测菌袋温度时,要把温度计插在2个贴紧的菌袋之间,不要悬挂在墙上或培养架上检测。培养料温度如超过24 ℃,应及时采取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换气时间、拉大菌袋间距等措施降温。培养室放入新接种的菌袋前,须经消毒剂、杀虫剂处理,密闭1~2天后打开通风1天,再放入菌袋,之后每5~7天进行一次消毒和杀虫。
尽量使用大的菌袋或容器制作栽培种,不用玻璃瓶和小菌种袋。菌袋封口不用透气盖、棉塞、泡沫等。菌袋通气口太小、装料过于紧实、培养料水分含量过高,都会导致袋内通气不足,菌丝体无法长满袋,有的还容易在袋内形成厚菌皮,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导致菌种活力减弱,影响产量。用报纸、薄膜封口,菌袋内通气良好,菌丝生长速度快,易在菌袋表面形成大量肉眼可见的菌核。
高压灭菌达到规定时间后,自然冷却至80°C以下后开锅;常压灭菌必须自然冷却到60°C以下开锅,切不可刚到灭菌时间就强行开门排气、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