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大棚一旦感染了虫害,必定会有病害,这两者共存。虫害的滋生容易带来病害,病害的滋生容易招虫子。如何管理大棚,避免虫害、病害,随着气温的升高,这个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大棚究竟该如何管理呢?
温度管理
平菇菌丝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30℃~35℃都能存活,平菇菌丝体生长阶段温度范围在5-30度。生长期间对温度要求比较严格,控制好温度决定着菌丝是否强壮,平菇发菌期间,适宜菌丝生长的料温为26℃左右,最高不超过32℃,最低不低于15℃。若料温长时间高于35℃,便会造成“烧菌”,即菌袋内菌丝因高温而被烧坏。
若料温长时间低于15℃,则菌丝生长缓慢,会导致菌丝不能迅速长满菌袋,菌群优势弱,易受到杂菌的污染。天冷时,可在棚内上方吊一层黑色塑料膜或遮阳网,天气好时,揭去草苫,使棚内升温,但又不形成阳光直射菌袋。
湿度管理
平菇发菌空气湿度要求在60%~70%,若湿度过低,易导致培养料过干,料袋分离,出菇慢、现蕾少,从而影响其产量,应适当加湿;反之,初秋或夏季发菌期,天气连续长时间阴雨,空气湿度居高不下,湿度过高,容易引起杂菌大量繁殖,则应采取有力降湿措施,方可保证发菌的顺利进行。
光照管理
平菇发菌期间,菌丝体生长不需要光,光反而抑制菌丝的生长。因此,发菌期间应给予黑暗或弱光环境。长时间的光照刺激,可使得菌袋一旦完成发菌就会现蕾,根本无法控制出菇时间。正确的做法是自然接种后就应该避光,除了进入观察、翻袋操作,不得有光照进入菇棚。
空气管理
平菇是好气性真菌,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氧气。菌丝生长阶段能忍受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以在半嫌气条件下正常生长,但子实体分化及生长发育阶段则需要大量氧气。不同品种对二氧化碳忍受力不同,因此,栽培平菇时应尽可能选择对二氧化碳适应性强的品种。在大规模生产时,发菌的后期应加强通风换气。
翻堆捡杂管理
结合环境调控,进行料袋翻堆和杂菌感染检查。翻堆检查时,将上下内外的料袋交换位置,使培养料发菌一致,便于管理。在保证不“烧菌”的情况下,最好开始7天不要翻堆,如果温度控制适宜也可以不翻堆,因为玉米芯松散,翻堆易造成菌丝断裂。
平菇正常菌丝为白色,若有其他颜色物质均为杂菌。当杂菌很少时,可根据杂菌种类注射相对应的药品;当杂菌多时,需将菌袋隔离或处理,防止其孢子量大时感染其他菌袋。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经30~35天菌袋发满,再养菌7天后就可以出菇了。
防虫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用防虫网,没有条件的可以放几个粘虫黄板,一旦发现黄板上有虫子,说明大棚内有虫,此时应立即做预防工作,可以烟熏虫螨一熏绝或喷施菇友康宁,不要等到虫子泛滥才开始防治,造成减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