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主要是给食用菌生长发育创造出适宜的营养、温度、湿度、氧气、光线、酸碱度等生态条件,促使食用菌健壮生长, 控制和防治病虫害的发生。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生态条件不适宜引起的,所以当病虫害发生时,要首先找出不适宜的生态因素,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调整温度
平菇、草菇等进行生料栽培,尽量在适宜季节投料,尤其冬季生料袋栽平菇,一般培养料不经过堆积发酵,往往管理稍一疏忽,料温即可达到40~60℃。因此要及时打开门窗通风降温,平菇要及时翻袋降温,调整摞的高度,使料温维持在食用菌生长的适宜温度内。出菇期间,菇棚内气温高,易引起疣孢霉病、猝倒病、红银耳病发生。发病初期,要及时打开通风孔,适当降低棚内气温,控制病害发生。
(2)调整湿度
在空气湿度较高条件下,往往引起绿霉、木霉等杂菌发生,引发锈斑病、疣孢霉病、湿斑病等病害。在出菇管理期间、发病初期,要及时采取通风措施,降低棚内湿度,控制杂菌病害发生。出菇管理主要是采取喷水、地沟灌水、空中喷雾、菇体喷水等措施,提高空气湿度,供给菇体充足水分,使菇体正常生长,这是北方出菇管理期间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
(3)调节通风
在平菇生料袋栽发菌期间,室内通气不良会使平菇菌丝体生长缓慢,绿霉菌等杂菌会大量发生。当发现因空气湿度过高(空气湿度70%以上)引起霉菌发生时,要及时开窗通气,降低空气湿度,使空气湿度维持在60%~70%,使平菇菌丝体正常生长。
(4)调整光线
平菇、草菇、香菇等子实体生长,一般要求200勒克斯以上的散射光,当光照不足时,不发生菇蕾或形成长柄菇,产量低、质量差。当发现因光照不足引起长柄菇时,要及时供给适宜的散射光,使子实体正常生长。
(5)调整酸碱度
在菌丝体生长过程中,培养料的酸碱度会逐渐下降,一般出菇后期培养料pH为4左右,这样的酸碱度会成为子实体发生和生长的限制因素。所以,要想提高产量,必须调整培养料的酸碱度,方法是用特制的注水器向平菇出菇袋料中注入5%的石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