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后如何管理才能早出菇?
菇木接种后在技术上采取堆积发菌、覆盖发菌、检查补菌、翻堆养菌、调水促蕾、出菇管理等措施促早出菇。
一、堆积发菌:接种后的菇木要尽快在已整理好的场地,按树种、大小把菇木用不同方法堆积。“井”字形堆积法:在堆积的地方四角垫上石头,离地约20—30厘米,然后在石头上放二条横木,再在横木上以每10厘米间距将菇木整齐排列,纵横交错重叠,至堆高1—1.2米为宜。覆瓦式堆积法:在堆积地方,先打两根木叉,高约30—40厘米。在两木叉上架一横木,然后按每10厘米间距把菇木头朝下,尾朝上,斜靠在横木上。再放一横木在离排头30厘米处,斜靠第二排,如此重复排下去。堆积方法还有蜈蚣式、“人”字式等。
二、覆盖发菌:菇木堆积后即用树枝叶、山茅草、塑料膜等覆盖,使菇木保温保湿,防日晒雨淋,保证菌丝顺利发生。用前两物覆盖的,雨天要加盖塑料膜防雨,雨后掀起透气。用塑料膜覆盖的要3—5天掀膜一次通风透气。
三、检查补菌:一般接种上堆1—2周后,菇木菌丝萌发。因此,要每隔10天检查一次,观察菌丝发生情况。菌种死亡的要及时补种,杂菌感染或树皮脱落的要及时处理。
四、翻堆养菌:菇木堆积所处的位置不同,温度、湿度、通气的情况也不同。因此,发菌是有差别的,为了发菌均匀,每20—30天翻堆一次。并结合查菌补菌进行。把菇木上下左右位置相互调换。
五、调水促蕾:经过几个月翻堆养菌,菇木水分已大量消耗,入秋后菌丝生长对水分的要求日渐增大,当气温降低、雨量少、空气相对湿度低,这时要把“井”字形堆木改为覆瓦式堆木,使菇木靠近地面,并增加覆盖物,减少水分蒸发。晴天,每天在覆盖物上洒水,保持湿度促菇蕾发生。
六、出菇管理:菇木从接种开始,经过8—9个月,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开始形成子实体原基,并逐渐发育为菇蕾。这时候要对菇木进行鉴选:用手指按树皮,若有柔软弹性感觉,用手指或刀背敲菇木有浊音,说明菇木内菌丝生长良好并已基本成熟。树皮颜色新鲜、坚硬、与木质紧贴、接种穴周围香菇菌丝蔓延、敲击声音清脆,说明菌丝尚未成熟。用手抚摸菇木表面有粗糙不平感觉、或看到小瘤突,瘤突的树皮裂开看到白色菌丝,说明菌丝已成熟,即将出菇。成熟的菇木要浸水12—16小时或淋水,力求一次性补足水分,使出菇齐整。然后用覆瓦式架木出菇。未成熟菇木仍用“井”字式堆菌至菌丝成熟。发现杂菌的菇木要挑出来远离菇场,防止扩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