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堆就是把堆制发酵中的培养料抖松、翻动与拌匀,再重新建堆的过程。今天讲一下翻堆的技术。
具体就是将料堆外层部位的培养料和内层、下层部位的培养料位置调换,并将结块的料拌散混匀。翻堆可检验和调节堆料的水分和pH值,加入辅料可改善料堆各部位温、湿度及通气条件,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也可排除料堆发酵时产生的废气,有利于发酵均匀。翻堆的次数,依料的腐熟速度而定,腐熟速度快,翻堆次数少,反之则翻堆次数多。一次发酵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通常整个发酵阶段需要翻堆3~5次。每次翻堆的间隔,随着料的腐熟而相应缩短。
翻堆方法有横翻维和直翻堆两种:
一是横翻,也叫侧边翻成侧面,就是按照与堆长走向垂直的方向,将料堆从一侧翻到另一侧,使料堆重换一个位置,这种方法可充分利用劳动力,缩短翻堆用时,料内热量损失少,不过需要的堆料场地较大,要防止人多手杂、体力不同,造成重建料堆厚端不匀、堆形变化大的情况。
二是直路,又叫顶头翻,就是按照与堆宽走向垂直的方向,从料堆的一头,小块地慢慢翻拌,再建堆,这种方法翻拌较均匀,但随堆用时较长,适用于堆料场地小、劳力缺乏的栽培户。通常来说,第1次和第2次翻堆,最好采用分层侧面横酷·,以后翻堆不再分层,直接从顶头坚翻。
第1次翻堆:
正常情况下,堆好料后,次日堆温便开始上升,2~3天后堆温可达65℃~75℃或更高,再过3天左右堆温下降,即可进行第一次翻堆。
如果建堆2-3天后,料堆局部没有雾状水蒸气冒出,说明堆温过低,培养料太干,应适当淋水;若建堆后5~6天,堆温仍上不去,仅在50℃-60℃,说明料堆内发酵不良,应提早翻堆,查清楚是因为什么,采取恰当补救办法。
如上所述,第1次翻堆时淋水要充足,培养料养分足可浇清水,养分不足可浇粪肥水。淋水的方法和要求是:翻堆前1天,可在料堆顶上先部分淋水,使边缘草料得以充分吸水,翻堆时再淋部分水。翻堆后,料堆基部周围有一些水流出,手握堆料能提出几滴水,这次翻堆,可把三元复合肥、过磷酸钙、石膏、碳酸钙、草木庆等辅料边翻边均匀撒入。重建后,堆宽收缩10~20cm,堆高不变。
第2次翻堆:
第一次翻堆后1~2天,堆温开始迅速上升,再过2~3天,堆温升到最高点后,接着又开始下降,这时要开始第2次翻堆。此次翻堆后的堆温也要求能升到70℃左右,才算正常。此次翻堆时,粪草已开始变软,易吸收水分,所以加水时一定要注意,如果加太多水,料堆会变黏、发黑,堆温下降。除了一些干的地方和四周的料淋一点水之外,通常不用淋水。此时堆温高,翻拌的黄草表面水分蒸发快,表面看来似乎偏干而往往用水过重,结果造成水多挤气,使中下层部分粪草发黑、发黏。水分调节适度的标准:用手紧握一把料,指缝间能滴下2~3滴水即可。
此次翻堆可撒入总用量的70%左右的石灰,重建料堆的堆型不变,高不变,宽要再收缩10~20cm,长随之改变。
第3次翻堆:
通常在第2次翻堆后的3~4天进行。这回翻堆,要把粪草抖更松,不可以拍压,避免产生厌氧发酵。堆料含水量:以手握一把料,指缝间滴下1-2滴水为宜。翻堆后切忌雨淋。重建的料堆,堆宽再收缩10~20cm,略微矮一点,长随之改变。
第4次翻堆:
通常在第3次翻堆后的第3天进行,方法同上。此次翻堆,要进一步检查料的发酵情况。其具体内容:
①检查有无臭味和氨味。若有氨味,在翻堆时,可喷洒1%过磷酸钙液消除。
②检查料中秸秆的腐熟程度。以秸秆为棕褐色,用手一拉即断,并有弹性为宜。
③检查水分。以用手握料,指缝间可见水迹,而无水滴出为宜;若有水滴出,表明水分含量偏高,应设法使其水分下降。
④检查酸碱度。以pH值7-8为宜。若pH值偏低,应加生石灰粉拌匀。若pH值偏低的同时,含水量亦偏低,则加生石灰水。
⑤检查有无害虫。若料中有螨虫等害虫出现,则应喷洒敌敌畏或哒螨灵等。一边翻料一边喷药,翻完后盖严塑料薄膜,密闭几天,即可灭虫。重建料堆的堆宽再适度收缩10~20cm,高不变,长随之改变。
在第4次翻堆时,若料的质量已达到标准,则再堆积2~3天,就可拆堆进房,铺料播种。若料的腐熟度不足,则需再堆积3天后翻堆一次,继续发酵,直到质量达到要求为止。发酵好的培养料,腐熟度以六至八成为宜。检查方法如下:
一看:料堆体积只有建堆初期的60%左右;草料已由青黄色、金黄色、浅黄色或白色变成黄褐色或棕褐色,并有少许“白化”现象,即在表面能看到部分蓝白色霉斑和放线菌菌斑。
二闻:料内闻不到氨味、粪臭味、酸败味等刺激性异味,略有发酵香味或稍有霉味。
三握:草质柔软,有弹性,不黏滑,不粘手,握得拢,抖得散。用手紧握指缝间稍见水迹。
四拉:草料原形尚在,用手轻拉即断,但不是烂成碎段。
五测:有条件者可检测一些正常指标,如pH值在7.5~8,含水量60%~68%,含氮量1.8%~2%,最后一次翻堆后2~3天,准温仍可维持在55℃左右,料内氮气浓度低于5mg/升。
最后一次翻堆后2-3天,即可拆堆运料进菇房。(来源:趣事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