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种食用菌三阶段
1、菌种生产阶段
(1)菌种培养室应调节温度在25℃左右。时下应用较多的水温空调可使菌种发菌处于适宜的环境之中。
(2)培养室内每3~7天喷洒1次药物予以防范杂菌侵染,可交替使用赛百09和百病傻喷洒,以杀死随空气流动及人体带入室内的杂菌。
(3)阴雨连绵季节,应在培养室内放置生石灰,借以降低空气湿度。
2、发菌阶段
发菌阶段主要问题表现为发菌缓慢、菌丝无力、污染率高、出菇延迟等问题。解决措施:
(1)更换脱毒菌种。脱毒菌种可确保自身不携带病毒病菌,并有效提高抗性,这是保证高产的基础。
(2)科学调配基料。基料的营养是栽培出菇的主要物质基础,其营养水平和状态,实质上就决定着栽培的效果。实践证明,大多基料配方中缺乏营养元素,尤其中微量元素的缺失,使得菌丝生长不健壮、抗性下降,污染率和发病率上升。每斤原料中加入120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即可。
(3)严格培养消毒。培养室、棚内彻底消毒杀菌,并在发菌期间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赛百09,与百病傻交替使用,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4)坚持保温与通风。保温,不只是低温季节的措施,高温季节同样需要保温;发菌期间的通风,在生产中显得十分必要,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细心管理,以确保获得理想的生产效果。
3、出菇阶段
该阶段必须保持空气新鲜,但在阴雨连绵的天气,空气流动性差,菇棚湿度甚至达到100%的饱和度,使得棚内空气污浊,病害自然发生甚至形成蔓延。解决办法:
(1)参考上述用药,以防止杂菌、病原菌的侵袭。
(2)采用换气设备予以通风换气,尤其是菇棚地面以上约40厘米高度的范围内以及菇棚边缘地带,为二氧化碳积淀区域,排气时要将排气管接触地面;如使用水温空调类设备,空气流动性高,便无此忧虑。
(3)对完成发菌后迟迟不出菇的菌袋,可将之搬出棚外,任其日晒风吹,或掀开棚膜及通风孔等施行降温,加大温差刺激,只要一周时间,即可顺利出菇。
(4)用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连喷3遍,促使菇体健壮,是防止病害发生、提高产量的好办法。
(5)注意高温烧菌。 发菌期高温的危害很大,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在出菇期,人们都往往只注意选择温型对路的品种,却往往没有注意到高温对菌袋的影响。遭高温危害的菌包常出现出菇迟缓、稀少。转潮时间延长,菌包散筒早等现象。解决办法是:有条件的应采取架式出菇;条件差的应注意码垛方式,每层菌袋应保持5cm的距离,层与层之间应以两条长竹隔开,这样就能有效地对菌包进行散热,避免其危害。
(6)注意病害。 每隔一周对出菇场所进行一次防病药物的喷施。应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轮换施用,一降低病菌对药物的耐药性。
(7)注意虫害。 出菇期虫害的防治应审慎对待,既要防虫,又要便面产生药害及残留,应采用生物源农药于幼菇期喷施,还可采用0.5%的食盐液喷施。
二、夏菇稳产保质管理“四技巧”
夏季气温高,无论哪一个品种食用菌,其菌丝发育速度快,子实体形成时间较短,在管理上稍有一个环节技术失误,就必然造成产量不达标,品质下降,影响经济效益。
这里介绍夏菇稳产保质管理“四技巧”:
1、培育强壮母体“四必须”:无论是袋栽或是床栽,它都是长菇的载体,称为母体。“母壮儿肥”为此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要做到“四必须”:
(1)必须控制适温,一般养菌的温度要比该品种长菇温度低3-5℃才有利菌丝正常发育,防止高温“烧菌”;
(2)必须避免光线刺激,防止原基早现;
(3)必须适时开袋透气,防止菌丝缺氧萎缩;
(4)必须掌握生理成熟,及时进棚转入生殖生长管理,防止错过始菇期。
2、改变环境菇棚“三要求”:
(1)栽培场地要求坐北朝南,旁山依水或林荫树下;
(2)菇棚遮荫要求密度比常规增多50%;
(3)棚围四周要求开水沟,引流水,棚顶安装微喷设施。
3、约制不良生殖“三控制”:
(1)控制极限温标:夏菇生长的温区范围,除白环柄菇能耐38℃外,一般品种极高温度都不宜超过35℃,否则菇蕾萎缩或子实体较薄,畸形,品质差,价值降;
(2)控制光线直射:菇棚光照度应以“一阳九阴”为适,一般100-150勒克斯散射光线足够;
(3)控制喷水时间:高温季节水分蒸发量大,菇棚喷水增湿宜于早晚进行,并打开房棚通风门窗,使空气更新,中午应在棚外喷水降温,棚内畦沟浅度蓄水保湿,切不可在棚内喷水,以免造成高温高湿,导致病虫害发生。
4、产品采收转潮“四把关”:
(1)把好成熟关:夏菇子实体成熟较快,一般从菇蕾出现到子实体成熟只需1-2天,尤其竹荪生长速度更快,从菌球破口抽柄撒裙到成熟只需3小时,过期采收淌倒自溶损失,因此必须注意观察产品成熟期;
(2)把好采收关:夏菇采收宜于日出之前开采,一般凌晨4时进棚至日出为止,采前切忌喷水;
(3)把好转潮管理关:采收后注意清除残余在畦床或菌袋上的菇蒂及残留物,防止霉变引起病菌发作;同时停止喷水,加强通风,让其生息养菌,待原基出现时,采取空间喷雾化水增湿,促进第二潮菇发生;
(4)把好产品保鲜关:夏菇采收后,由于自然气温比春秋高,所以子实体极易开伞,降低品质,因此采后鲜菇应置于筐格较疏的竹制或塑料箩筐内,每筐装量不宜超过10千克;并要及时送往收购点收购加工;或用泡沫箱内放入裹有塑料袋的冰块保鲜,冷藏车起运进城供货。
三、夏季大田荫棚仿野生食用菌栽培技术
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针对夏季气温高、难以调控温、湿度的种种弊端,我们设计了一种“荫棚仿野生栽培模式”,该模式适应于集约化生产,由于平菇生长处在较开放的环境下,与野生菇有着相仿的条件,故其子实体色泽纯正、菌肉组织紧密、商品价值极高。具体操作为:
选一块栽培场地,要求相对平坦,面积在1000平方以上,不可过大,用竹木或水泥架杆均可,搭设2~2.5米高、南低北高的棚,上架树枝、玉米秸均可,覆一层塑膜后,再覆盖柴草、秸秆等,使之成为一大型荫棚,四周适当种植栽培丝瓜、南瓜、葫芦类植物,使秧蔓上棚,形成浓密度颇高的绿色荫棚。棚顶四周大于栽培场地2米以上。荫棚四周拉设遮阳网至地面位置,其顶层位置架设输水管线及单向(向内)喷雾头,每个栽培方内纵向架设二排双向喷雾头。正常管理时,喷雾头全部工作,增加水分及湿度,有风时,可将上风方向喷雾头打开;中午时分气温太高,可打开南面喷雾头;下午“西晒”时,可将西面喷雾头打开;阴雨天时不必喷雾,任其自然即可。
由于荫棚下温度较为恒定,湿度条件较好,故可减少大量管理费用,并可因鲜菇的商品价值高而提高生产效益。但是,荫棚的面积越大,荫棚自身的建造及管理费用越高,比如防风问题、雨水排泄问题等等,因此不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时,不宜盲目效仿。但是,一般栽培规模时,可将荫棚建得小一些,比如,可建44米×44米方形荫棚,内排40个立体菌墙,尽管偏小的荫棚受外界自然温度的影响较大,但如能细心管理,仍可获得大荫棚的生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