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纯菌种种植茯苓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措施,它的主要优点是能防止种苓衰老和退化;可以大量生产种苓,满足栽培上的需要;节省种苓,便于运输,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苓的选择
种苓的品系很多,如云苓(云南产),皖苓(安微产)鄂苓(湖北产)建苓(福建产)。不管哪一个品系优良性状,都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所以只有选择好的品系,才能培养出好的菌种。好的品系确定后。在茯苓采挖季节,选择菌核个大,质坚、皮红(薄),作为种苓进行分离。分离要及时,出土后一般不超过15天,防止久置干燥或长霉影响菌种的生活力。
二、菌种分离和培养
1、组织分离:此法是利用茯苓菌核中的菌丝体在培养基上生长发育成纯菌丝体。
(1)分离培养基:用来分离和培养茯苓菌种的培养基,常用的是:马铃薯200宽(取其煮汁),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高压灭菌80分钟。
(2)菌接分离:分离前将选好的种苓用无菌水冲洗数次(外表皮),再用纱布揩干。也可用75%的酒精擦洗种苓表皮。分离时在无菌箱或无菌室内,用无菌刀将种苓剖开,用灭菌的接种针从种中央刮取黄豆粒大小菌核组织(苓块)。接种到试管培养基或平板培养基上。接种时要准确迅速采用此法分离到的菌种,其后代均是无性繁殖后代。在不良条件下,往“易发生衰老和退化”,为此必须采用孢子获得茯苓有性繁殖的后代。
(3)孢子分离
①茯苓子实体的生成:茯苓露土或采挖后不久,有些菌核表皮就会长出一种大小不一的蜂窝状子实体。一个手掌大的子实体,大约可产生200亿个担孢子。在气温26℃,空气湿度85%,孢子就大量扩散出来。
②孢子的采集:茯苓孢子微小,只有芝麻体积的八百分之一大,掉落后极易被风吹走,为此接种时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a、空中捕捉法:把试管口的棉塞拔开,使管口对准孢子云,迅速捕捉(试管移动的方向和孢子飘去的方向相反),使孢子落在试管中的培养基表面上。
b、附着法:把培养皿倒翻过来,使上升的孢子附着在培养皿内的培养基表面上,再把培养皿盖好,进行培养,待长出菌丝后,连琼脂移入试管中培养。
c、玻璃片采集法:将灭菌的玻璃片置于茯苓菌核上,使上升的孢子藩满玻璃后呈白粉状,然后从玻璃片上挑取少量孢子,接种在培养基上。
d、贴附法:用无菌解刮刀把茯苓子实体表面切去,再切取一小块子实体,贴附在试管内的培养基上方,待孢子掉落后,挑取落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茯苓孢子,移入另一管中培养。无论采用哪种分离方法,接种后的试管在82℃以下,培养8天就可以看到孢子或茯苓块长出菌丝体来,这就是茯苓纯菌种,(通指为茯苓母种)。
三、原种的培养
为了适应生产需要,必须把母种进行扩大培养,扩大培养的母种通常称为原种。
1、培养基:成份(%):松木屑77%,麸皮10%,蔗糖4%,石膏粉1%,水适量。制作方法:将松木屑、麸皮、石膏粉混合拌匀,蔗糖溶于水中。料水比1:1,充分搅拌,使培养料含水量在65%(即手握培养料指间有水痕为度)。这时将其分装于菌种瓶中,压实,中央插一个达瓶底的洞,然后塞上棉塞,高压灭菌,冷却后备用。
2、接种:在无菌箱或无菌室内,用接种针挑取一块母种,接种在原种培养基上。为了使菌种迅速生长,接种量可以大一些,一般一支母种试管接5瓶为宜。
3、培养:接种后将瓶子置于82℃下培养,80天菌丝就可以长满全瓶,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发现长有杂菌的瓶子应淘汰。
4、原种的保存:原种长满瓶后,应立刻扩大为栽培种,否则一旦营养耗光,菌丝就会死亡,在个别情况下,原种长满后可以保存一段时间,以备将来使用。但原种必须保存在干燥、冷凉和清洁的地方,防止老原种长霉和发生病虫害,栽培种的培养,原种通过扩大之后,通称为栽培种。
(1)木屑菌种
①培养基成份(%):松木屑69,麸皮25,过磷酸钙1,蔗糖5,石膏粉5,尿素pH6。
②制作方法:先将蔗糖、尿素溶在水里,松木屑,石膏粉、米糠(麸皮),过磷酸钙拌匀后,再将糖水和在里面,使含水量达60%左右,即手握两指间有水痕即可。
(2)种木菌种
①培养基成份66%的种木(长12Cm,宽24Cm,厚1Cm,松木屑10%,麸皮21%,石膏粉1%,蔗糖2%,pH6),高压灭菌冷却后,备用。
②制种方法:先把蔗糖溶解在全部用水量的三分之二的水量,倒入锅中;再把干木片放在锅里煮80分钟,煮时任意搅动,使木片吸足糖水,装入菌种瓶中,每瓶约20片,其次是将皮、松木屑、石膏粉一起和匀,然后把煮过木片的糖水拌在一起,装入上述木片周围及表面(约2Cm厚),塞上棉塞,包上牛皮纸,高压灭菌冷却后备用。
③接种
无菌操作挑取原种一块(约花生米大小),接种到培养基上,在28~82C下培养80天,菌丝长满后即可接种到前述的段木或树木桩上。接种后的管理和采收,和木引、肉引等接种方法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