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地选择:远离污染源,林地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等,郁闭度在0.7—0.8为宜,通风排水性能好,林地周围要有洁净的水源。
2. 季节安排:一般在当年11—12月制作菌种,翌年1—2月制作菌袋,3—5月菌丝培养,5月菌袋进林地排场,7—8月采收。
3. 菌包制作配方:桑枝木屑78%、麸皮10%、玉米粉10%、石膏或碳酸钙1%、糖1%;含水量50%—55%。
4. 灭菌:一般采用17厘米×33厘米×0.004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拌料后5小时内完成装袋。采用常压蒸汽灭菌,100℃保持10—12小时,等料袋温度下降至60℃—70℃出锅冷却。
5. 接种:接种前,接种室或接种棚用食用菌专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当灭菌后的菌袋温度冷却至30℃以下,按接种规范要求进行接种,全程执行无菌操作。
6. 菌包培养:事前应对培养场所的空间进行清扫和消毒,温度控制在25℃左右,不宜低于10℃或高于33℃;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培养室应避光并保持空气新鲜,高温高湿时要加强通风。春季制袋时需注意加温,及时检出污染菌袋,并作无害化处理。
7. 林下排场:菌袋下地前,适度清除栽培穴及附近杂物,取长好菌丝的菌包,在菌包上部开2—4个向上的弧形口,弧形口的两端朝上。将菌包底面朝下保持直立摆放在地面,相邻菌袋之间的间距为10—20厘米,菌袋顶部的通气口用盖子拧紧。在每个桑黄菌包外,用2根竹条或钢丝搭建一个透明的圆顶小塑料薄膜棚,薄膜棚下端离地面1—2厘米。
8. 水分管理:出黄期间,林中空气湿度以85%—95%为宜,定时监测,如空气湿度偏低可进行适度灌溉(早、晚采用雾喷或微喷)。
9. 采收:子实体无柄,形状多呈扇形,少许呈马蹄形。当菌盖嫩黄色生长圈消失并转为金黄色或黄棕色时及时采收。鲜品子实体颜色金黄色,干品子实体颜色棕黄色,采收的子实体及时烘干或晒干,密封保存。